在十年前,韓國在經濟、國際地位甚至文化體育方面的數據顯示,無不超前台灣,使同為亞洲四小龍的我們羨慕不已,然而近年來台灣無論在經濟數據、民主程度與體育表現皆有超越韓國的趨勢。再探討此次韓國戒嚴之亂,所引發後續效應,可謂內部派系鬥爭的體現,恐使本已危機叢生的政經局勢更嚴重,不免使人好奇為何近年韓國表現較為疲軟,以及戒嚴危機後韓國可能走向。
首先,韓國產業上奉行規模經濟,以大企業為經濟主幹,之前與中國簽訂貿易協議,初期有嚐到甜頭,但論及舉國家之力,扶植國內重點產業,達成規模經濟的極致,恐怕是世界上無其他國家能出中國其右,這也使韓國陷入中國既有的內捲化的問題,連引以為傲的技術優勢,也被對方用不公平競爭剽竊,反應在三星為首的大企業,於中國市場占有率下降、獲利顯著降低。
其次,是韓國產業結構以大公司為主,在穩定、政府給予優惠時空背景下,容易勝過如我國這般,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體。例如,近年來中國一方面扶植本土科技產業供應鏈,又與美國展開貿易競爭,韓國既與中國關係靠近,也與美國產業息息相關,實難左右逢源。使其在美國對中政策,及中國產業惡意競爭下顧此失彼,在此多變的國際政經情勢,大公司難以靈活應變,容易患上「大公司病」,因公司管理職能面臨組織擴張後,無法有效管理,權力集中在高層,卻因公司層級太多,宛如大頭症一般,思想與現實脫節。反而r近年轉向有利於台灣的局勢,加以台商多為中小型企業,管理階層較少似能較韓國靈活,加上我國專心於代工產業,成為歐美廠商難以割捨的存在。
目前,如尹錫悅無冒險行為,打消以武力干涉黨派政治的念頭,順利進行權力交接,可省下政治鬥爭成本,就韓國目前轉衰的經濟表現,藉由政治改革,試圖力挽狂瀾,尚可亡羊補牢。但從現實來看,無論韓國是否政治趨於穩定,暫時難以改變大公司體制,同時也難以全然割捨中國龐大廉價勞力及商品市場。
韓國無論在經濟發展、民主轉型歷程或人文歷史與我國有高度相似,當前韓國困境足供我們省思。當下,台韓同面對朝小野大問題,我們欲挖掘下一個新興產業,皆須政府政策及人才扶持,仰賴行政與立法合作,因此台灣欲構築下一座「護國神山」,朝野必然進行協商,通過相關法案,超前部屬新興產業而非專於內鬥。
作者:劍藏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