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情討論
在10/13日所舉行的基隆市長罷免案,以罷免失敗作收。
就結果來說,這是藍營的基本盤與組織強度的火力展現。接近三成的「不同意罷免」票,就是藍營將平時經營地方選服和基層組織的支持者催出的極致。此外,「保住謝國樑」在國民黨內,是有極高度共識的決定。所以各派系與山頭,這次都出馬力保,才讓不同意催出那麼多。
相較之下,罷免方主打的是「公民運動」,有意避免政黨加入決策圈。也許是認為公民運動召喚得到更多選民支持罷免。但這一路徑的選擇也導致作為最有可能因「罷樑」成功而獲益的政黨(其實就是最有可能在補選時提出市長候選人的民進黨),沒有太多資源投注在罷免運動中。派員投身罷免運動的,大致僅到個別立委、市議員等級。與國民黨是前總統、立法院長、黨主席,各縣市首長乃至立委到場到場支持更是不可共量的差異。
選後反思
其實,這次罷免案,並非沒有可操作空間,畢竟謝國樑的施政滿意度,在新竹市的高虹安被起訴而下台後,確實就成了全台墊底的縣市首長。但是,罷免選舉畢竟是選舉的一種型態。競選經費仍是一筆極大的開銷。據報載,這次公民團體對外募資到六百萬,這數字與家中開銀行又握有市府資源的謝國樑相比,是難以匹敵的。如果銀彈到位,也就是罷免方同樣湊得到與謝國樑1:1的經費,那或許結果就不一定。
其次,既然罷免方是以「公民行動」作為號召,那麼媒體聲量就必須做足,才有足夠的「仇恨值」召喚選民相信謝國樑確實是應該被罷免的不合格市長;但罷免宣傳期間,由於柯文哲弊案佔據了太多媒體版面,罷樑公民團體的可操作空間就相對受到壓縮。這點相當可惜,可說是非戰之罪。
另一方面,如果要湊足銀彈,照目前台灣政治結構,必然要說動民進黨出面。那為何民進黨黨內為何沒有有效的作戰共識?這可能與較為現實利益取向的幹部、樁腳、贊助者們的想法有關。他們可能認為,既然民進黨在今年年初才剛打完立委選舉,緊接著又要罷免;要是成功了又要補選,再兩年後則是地方選舉。這樣算起來,兩年要打四次消耗戰,對於自己反而會重傷。這樣想雖然很勢利,但這是可以讓人予以同理的解釋。
更況且,這次基隆罷樑與罷韓時的環境不同,高雄本來就是綠大於藍的縣市,況且韓國瑜中途落跑選總統,讓罷免更有正當性。民進黨是有把握在補選時有勝算的,所以罷韓在民進黨內不分派系都相當有共識。
結論
在選後,筆者看到蠻多言論,有在指責基隆人真丟臉,讓吊車尾市長繼續當;或者罵網路上「免術換證」等熱門議題是在為謝國樑護航等言論。深感到不以為然。選舉有其科學性的一面,賦予選舉結果的詮釋,必須相當穩重。如果一昧情緒性的謾罵,甚至是亂抓戰犯,那都不足以作為下一個勝利的基石。
從選舉票數結果來看,有一點讓人感到悲觀的事實是,完全無涉政黨參與的「公民運動」,對於能不能召喚到中間選民的投票意願,是相當讓人起疑的。顯然謝國樑保住市長保衛,就是國民黨充分動員的結果。中間選民有因此反感,而投下罷免票嗎?就帳面數字來看,這樣的報復並沒有發生。罷樑的主要群體還是以綠營基本盤為主。
誠然,相較於新北、新竹等罷免案,連成案門檻都沒達到,基隆能成案,是「公民團體」用相當稀薄的力量建成,這點是值得肯定的。相信這次的僥倖結果,對謝國樑的施政已構成相當程度的警惕了。
作者:楊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