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大江滔盡多少英雄豪傑壯士。過去,柯文哲曾在2018年的一場典禮上,意氣風發說出:「柯文哲本身就是一個品牌了!有時候我到國際上去遇到國外友人,我說喔,先有柯文哲才有杜特蒂才有川普才有馬克宏啦!」(陳思豪,2018),絲毫不介意「民粹政治領袖」的標籤。一年過後,憑藉高人氣的旋風,成立以其為中心的台灣民眾黨。2024年初,挾近兩成的民意叩關總統大位,雖然在一連串的藍白合破局、棄保效應下,無緣入主總統府,但仍保有8席立委席次,與國民黨攜手在立院形成多數的在野陣營,衝擊執政黨的行政權,催化主張反對立法濫權的青鳥公民行動。
在其引領之下的民眾黨,匯聚了當今台灣最多的高度民粹支持受眾,包含小草(柯粉)、蔥粉(昌粉)、館粉等,響應一次又一次民眾黨政治明星的號召,在立法院、台北看守所、台南、台中等地動員集結,看似有野火燒不盡之勢,試圖挾其所謂「民意」的大旗,翻攪社會的輿論,試圖確立動員的正當性和反制度的言行,然而該黨政治人物卻未負起該有的高度與責任,將支持群眾推向媒體和輿論的風口浪尖,造成難以挽回的憾事,一手收割小草的政治信任、一手操弄社會的分化對立,可謂把民粹中,上對下的政治引導發揮到極致。
從目前社會的輿論切入,柯文哲稱在京華城案受到檢調壓迫凌虐、民進黨政治迫害,將自身貼上代表多數大眾的「下層」,把執政黨政府、司法系統貼為代表少數菁英的「上層」,同時白營在社群平台自發性將「綠色恐怖」、「邪惡哥布林」、「塔綠班」等詞彙擴散在同溫層中,形塑出一股高度仇恨、敵視的群體。柯文哲從七月開始,雖未曾對於聲援的群眾下達任何指示,然而他積極把握每次受訪的時機,詆毀執政黨、司法單位,利用大眾短暫的目光,留下自己是現代版政治受難者的角色形象,順勢指控當前的政治體系對他造成的迫害,達到發洩民怨、保持發言活力、累積個人聲量,一股從下而上的反抗產生,其目的也就成功了。應證荷蘭學者穆德(Cas Mudde)所言,政客利用大眾分不清的眼睛,去謾罵大眾認為的壞人,順應民意而為所演出的一場戲。
深陷政治風暴中的柯文哲,若能在2026年前從五大弊案中順利走出來,尚有機會以黨主席率民眾黨一搏縣市長、議員大選,正如學者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58, p.7)在《人的條件》書中所寫,人的行動在各方面都和政治有某種程度的關聯。且「這不是一個無聲的舉止,他是一有言之行(speech-act)」,即便民眾黨的政黨支持度在今年九月跌破10%,仍然還可以透過八席的立委留住政治輿論的焦點,以及為數可觀的政黨補助款充實政策智庫和幕僚人才,持續站穩國內第三大黨的腳跟。縱使柯文哲在社群媒體上作為魅力型領袖大放風采的時刻不再,然而訴諸人民心聲、簡化複雜政治語言的發言,都是他自詡為超脫藍綠、價值新選擇的「人民之聲」而做出的表現,並深入高度支持民眾黨的人心中,轉化成為屢次劣化民主價值和質疑司法公平的集會。
從大巨蛋、台智光、京華城、基金會,到政治獻金的洗錢疑雲,都是重創柯文哲當前聲譽的案件,又過去有研究分析指出柯文哲在世大運反年改、代燒雲林垃圾等爭議事件,以「反菁英份子」、「使用情緒性詞彙」最為明顯,民粹指數偏高(2018,劉蕓瑄)。倘若困於囹圄的柯文哲有意,在獄中書寫出屬於自己的思想大作,透過民眾黨全體上下的強力傳遞,成為同黨立委口中的「人權鬥士」,經歷烈火重生後,以日本學者研判的「還我清白」為名,重振旗鼓席捲政壇,以其處事風格可以說不無可能。民粹浪潮翻攪全球政局,台灣亦必不可免會遭遇,民粹覆滅民主社會在歷史不斷上演,柯文哲在台灣的歷史定位還有一段軸線搬演下去,無法刻意忽視,也不能輕忽他作為白色力量的精神領袖地位,是每個政治人物和選民都應該提防的選項。
參考資料
1.劉蕓瑄(2018)。柯文哲是民粹主義者嗎?試從語藝觀點中的類型批評方法分析。﹝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mxbfn9。
2.張博亭、陳思豪(2015 年04 月16 日)。〈【更新】大巨蛋體檢報告 提出5大問題〉,《蘋果日報》,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50416/593477/
3.魯鋼駿(2024 年09 月25 日)。〈小笠原欣幸預測 柯文哲恐用「還我清白」當政治口號〉,《中央社》,取自: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9250193.aspx
作者:西蒙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