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農產品基改之餘,別忘了台灣高潛力的醫藥生技
作者 / 費文侯
前文《基改沒有好不好,只有怎麼用》提到,「基改vs反基改」大戰起因於義美發動輿論,反對行政院近期提出的新生技政策。
生技新政主要為七項法規的修正: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漁業法、畜牧法、飼料管理法、動物用藥品管理法、農藥管理法、肥料管理法。預估將有望獲利的公司有:龍燈(植物保護劑)、瑞寶(動物疫苗)、卜蜂、大成、統一、福壽、泰山(飼料加工)等等。另外預計擬定的「基因改造科技管理條例」,則是希望放寬限制,鼓勵台灣基改相關產業的製造與出口。
義美是台灣知名的「良心」「企業」,良心與企業同等重要。義美祭出的反基改大旗,除了避免讓台灣陷入錯誤基改噩夢的良心之外,當然也帶有企業競爭市場的盤算,畢竟,行政院點名將因生技新政獲利的,沒有義美,卻有義美的競爭對手。義美只是選了搶眼的反基改作為旗號,但大旗背後牽扯的問題,基改不過是當中一環。
大幅補貼卻賺不太到錢的產業政策,就是國家失敗的政策,馬政府這回推出的生技新政有賺頭嗎?義美提到國內市場的問題,而生技新政想搶攻的「國際千億元市場」,看來也不那麼樂觀,畢竟國際市場雖超過千億,卻是龍蟠虎踞(例如農業生技的萬惡之首孟山都),進入不易;更大的麻煩是法規,這些國際間產業相關的法規,套句選舉廣告詞,準備好了嗎?
既然談到生技,大家大概對「宇昌」不陌生。宇昌(現在改名中裕)的產品是愛滋病藥物,好像跟上頭提到那些農產品很不一樣?沒錯,的確不一樣,宇昌公司的產品蛋白質藥物屬於「醫藥生技」,這回馬政府的生技新政則是著重「農業生技」。
「生物科技(biotechnology)」這名詞在台灣受到濫用,只要跟生物扯上邊就能冠上生技之名,不過美國嚴謹的定義是將生技產業分為三種:工業、農業、與醫藥,三者都利用生物製程來生產產品。工業生技指的是用生物方法生產工業產品,例如生質能源;農業生技則是用生物方法改良與製造農產品,例子我們在前文與上文看到很多,像是基改玉米、黃豆、黃金米等等基改生物GMO(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然而比起工業與農業,醫藥生技才是三種生技產業裡產值最高的,生技業的發展除了技術,也相當依賴法規,重視生技相關產業的國家,在制定生技產業相關條例時,醫藥生技常常是大力扶植的重點產業。可惜在台灣,風險雖高卻一本萬利的醫藥生技業,雖在陳水扁前總統年代一度大力推展,卻隨著宇昌計劃受到政治打壓大受打擊。
打壓宇昌並沒有嚴重到毀滅台灣的醫藥生技業,宇昌轉型的中裕目前也仍有機會把當年的計劃成功完成,然而台灣至今仍無法真正成功的原因,恐怕是政府心不在此,幫助有限,使相關產業只能單打獨鬥,《斬狼劈虎救生醫》也提到,這個政府的法規甚至常常幫倒忙,另外台灣傳統教育下懼怕失敗的遺毒,也對失敗乃研發常事的醫藥生技大大不利。講難聽點,台灣投資者有多少希望能「一年回本」?
從上台以來就對醫藥生技不友善的馬政府,接近退場時丟出的生技新政,果然以農業為主,沒有醫藥生技的位置,令人毫不意外。可惜當今多數批評都集中在低層次的「基改vs反基改」,頂多指出這波農業生技政策的盲點,卻少有能更上一層,直指馬政府多年來對醫藥生技的消極作為,及生技相關產業的轉型失敗。
台灣有發展高產值的醫藥生技,例如製造蛋白質藥物的良好本錢,屬於農業生技下頭的基改議題,實在不該獨佔台灣生技產業政策的討論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