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問「基改好不好」,應該問「基改這樣用好不好」
作者 / 費文侯
行政院最近提出的農業生技政策,引來義美祭出「反基改」大旗反擊,民眾討論也非常踴躍,一時四處都是轟轟烈烈的「基改vs反基改」大戰,只是基改相關問題相當多元又複雜,許多文章解釋半天也不容易抓到要旨。
自從1970年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突破,至今各種形式的「基因改造(genetic modification)」已被生物相關領域廣泛使用,多數生物實驗室都在用,相關產業用得更多。只要不出實驗室大門,一般人根本不在意基不基改;許多藥物製程大量使用,吃藥的人也不會在意;多數人介意的基改,事實上只限於農林漁牧業相關,特別是食品生產。
即使把範圍縮小到農林漁牧,基改依然是很廣的領域,不同案例往往各有脈絡,難以用三言兩語釐清全貌。簡單而論,若是剝離信仰或宗教因素(例如人類不該違反自然天性等等),可以把基改看成一種「應用科學的技術」,因此問「基改好不好」沒有意義,該問的應是「基改這樣用好不好」,如此就能把千頭萬緒的基改議題給簡化為三個部分來處理:一、基改項目,二、怎麼用,三、利弊如何。
要分析基改議題,最好從中間關鍵那步「怎麼用」下手。例如巧克力(項目)給人類馬英九吃(怎麼用)有益他的心情(利弊),但給狗馬小九吃(怎麼用)卻會殺死牠(利弊),因此同樣的巧克力,因為應用的不同,會有截然不同的利弊結果。這個例子雖然過度簡化,與基改也沒有直接相關,卻可類比許多基改議題的狀況。
基改的不實謠言很多,最常見的是「老鼠吃基改玉米長腫瘤」,不過這篇知名論文瑕疵太多,幾無可信度,甚至有人稱之「junk science」;另一些誤解則是有關基改,問題卻不是出在基改本身,最知名的是惡名昭彰的「孟山都」,這間國際大企業大部分問題出在「怎麼用」帶來的弊端(例如利用強勢法律戰欺負弱勢農民),而非基改。
基改是應用科學,要說服一般人某個基改好(例如黃金米),以上那些信仰、謠言與誤解都非關鍵(不過政治上未必不重要),重點是要能證明某個基改利大於弊,而且弊可以接受,這應該也是在評估應用科學時的基本方法,先探討目的、需求、怎麼用,再考量風險與可取代性。
順帶一提,這個思考方式也能用在台灣另兩個熱門議題。核四可以捨棄,因為它的目的是取得穩定的基載電力,風險卻太大(風險是核四存廢的關鍵,可惜畫錯重點的人太多),卻另有相對安全,也能滿足基載電力需求的火力發電取代;疫苗必需推廣,因為其目的是國民健康,風險低,對全民的利益又夠大,也沒有達到其需求更好的替代方案。
本文只能非常粗淺地介紹基改的基本概念,然而放眼整個台灣生技產業,基改不過是其中一個層面,甚至只是不太重要的那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