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首艘「國造潛艦」公開亮相,台灣的國防工業再度獲得矚目,對於海軍而言,長期欠缺潛艦的遺憾總算獲得逐步解決,對於台灣的反登陸、制海作戰的能力也獲得強化,加上海軍搜救艦的建造工程也逐步展開,未來海軍在反潛作戰的能力建構上將逐步到位。
據國防部長邱國正日前於立院備詢時表示,未來潛艦將部署在「左營海軍基地」,這也的確符合海軍長期在左營基地部署潛艦的計畫,然而因左營海軍基地為開放式基地,平時容易遭到假想敵的衛星偵測,戰時則容易遭到鎖定,換言之現有的左營基地的安全指數低,即使左營為長期為海軍大本營,但潛艦為戰略性武器,平時或戰時的隱蔽工作則須持續強化。
目前,唯一的解方在於,海軍於花蓮建造一個「洞窟式潛艦基地」,其概念類似於挪威於冷戰期間,為潛艦建造的地下基地;當有緊急狀況時,潛艦將優先從水下直接駛進洞窟式基地,期間只要在基地內上浮,航行過程不會遭到敵方衛星偵測。
洞窟式潛艦基地的最大優點為隱蔽,無論是平時訓練,或是戰爭狀態,潛艦因屬於海軍戰略性裝備,具有向敵方發動水下攻擊的優勢,此時「戰力保存」的概念就顯得更為重要。
類似的戰力保存觀念其實也存在於我國空軍。無論是花蓮佳山基地或台東志航基地,皆配有地下洞庫以供戰機、彈藥、零附件與人員的躲藏,在洞庫外則有數十個聯絡跑道以供戰機使用。戰時也是空軍發動「第二擊」、以爭取局部空優的關鍵力量,尤其在解放軍彈道飛彈、長程火箭彈的威脅下,我西部主要的三軍、大型且固定的基地易遭到對方摧毀,這時部隊的戰力保存更顯得相當重要。
同理,潛艦也是海軍相當重要的反擊力量之一,當國軍如火如荼的執行潛艦國造時,也應設法想到潛艦部隊的戰時基地,若能在東台灣建造一個洞窟式潛艦基地,未來除了能確保潛艦部隊於開戰前進行戰力存,戰時更是評估潛艦能否發揮戰力的要素之一。
作者: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