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 獨立評論 . 多元觀點 . 公共書寫 . 世代翻轉

  • Home
  • English
  • 評論
  • 民意
  • 時事
  • 生活
  • 國際
  • 歷史
  • 世代
  • 轉載
  • 投稿須知

日本安全保障的新局—安保3文書修訂與國際合作

  • 時事

經過數個月的加速研議,日本政府修訂攸關日本國家戰略及具體防衛措施的3份重要政策文書—「國家安全保障戰略」、「防衛計畫大綱」與「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進度已經接近尾聲。新的「國家安保戰略」、「國家防衛戰略」(由防衛計畫大綱更名)與「防衛力整備計畫」(由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更名)即將在本月月中稍後正式公開,這3份文書,將與日本在國際安全保障合作方面的布局,共同為日本提供二戰結束後最大規模安保格局轉換的助力。

眾所皆知的歷史背景是這樣的,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投降,並遭到以美軍作為構成主體的盟軍佔領後,在盟軍總司令部(GHQ)的「指導」下,以日本國憲法取代戰前的大日本帝國憲法,新的日本國憲法在第9條中明文規定:日本放棄以戰爭或行使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方式(以上第1項),為達成前揭目的也連帶放棄陸海空三軍戰力、也不承認國家具有交戰權(以上第2項)。

這樣的條文看似立意良好,但在戰後快速形成的東西方冷戰格局、以及因此而發生或激化的戰爭(例如韓戰及中國國共戰爭)所帶來的影響下,很快就變得不合時宜,盟軍總司令部因此開始協助日本,以警察預備隊的名目啟動軍備重建,並在數年後改制為陸海空三個自衛隊。

其間,時任日本首相吉田茂一方面確立「輕武裝、重經濟」的路線,另一方面也與美國簽訂日美相互防衛協定(MSA防衛協定),不僅提供美軍在舊金山和約簽訂後繼續駐留於日本的法源,並確立「日本主後勤與防守,美國主進攻與反擊」的基調,之後MSA防衛協定在岸信介政府的主導下,於1960年由新的美日安保條約取代,日本政府在美日安保條約體制下,得以將一定比例的國防事務交給美國負擔,並將自身的防衛預算控制在相當於年國內生產毛額(GDP)1%上下的程度。

但,隨著日本經濟力的增強、加上冷戰走向尾聲,日本被要求負起更多的國際安全保障責任,在國際安保合作方面的能見度,也隨著波灣戰爭結束後的首度派出掃雷艦艇、以及自衛隊的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而逐漸上升,連帶促使日本開始進一步整備海外派兵等等的相關法律,並且進一步擴大美日安保體制下「週邊有事」的概念與適用範圍。

進入2010年代後,在北朝鮮飛彈開發屢有進展,試射飛彈已經可以飛越日本本土、射抵太平洋,加上中國習近平國家主席上台後,在「赤色中華帝國主義」霸權心態的投射下,在東海大陸棚油氣、尖閣諸島及軍機軍艦擾襲等方面,所展現的侵略態勢已然不再遮掩,加上俄羅斯不僅在二戰戰後持續擱置北方領土問題,軍機軍艦繞行日本周圍的情況也益加活躍,種種因素交織下,使得日本在安倍晉三首相長期執政下,開始尋求內外相關體制的整備,在外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概念,以美日印澳QUAD體制為基礎,聯合其他有志國家共同強化區域安保,在內則尋求修改憲法、至少使自衛隊獲得明確的合憲地位,以及開始思考「以先制式的積極防禦,取代消極被動的防衛態勢」的可能性,雖然安倍首相未能親手推動修憲,但,他的政策主張仍然被菅義偉與岸田文雄等繼任者延續下來,並且在岸田首相時代進一步開始開花結果,這次的安保3文書修訂,正是其中的一座里程碑。

從目前日本複數媒體已經公開的安保3文書修訂版草案綱要來看,可以確定的是,安保3文書將包含以下內容:

1.日本政府已經將中國與俄羅斯,視為是當前世界和平秩序的挑戰者,特別是中國,不思以和平手段解決台海爭端,且有意動用武力、侵略並攻佔與日本共享共同價值觀的重要夥伴—台灣,構成對日本國家安保的最大挑戰。

2.日本未來5年內將透過整備政府稅外收入、並將其在法制上基金化,以及加徵所得稅以外其他稅別、節省浮濫支出等開源節流的手段,增編43兆日圓的防衛預算,逐步將防衛預算佔年GDP的百分比,由過去的1%上調到與北約會員國目標相同的2%,並在2028年後將防衛預算固定在不低於年GDP的2%的水準。

3.自衛隊將擺脫純粹且消極防禦的傾向,被允許發展包含先制打擊在內的敵基地攻擊能力,也將取得包含美國戰斧巡弋飛彈及國產「十二式地對艦誘導彈(地對艦反艦飛彈)」陸攻增程型在內的長距離飛彈,並開發極音速武器,以獲得「最小限度且無法迴避情況下的反擊能力」所需的武器,更將增設新的單位來操作這些飛彈,甚至不排除將這些飛彈部署在海上自衛隊的潛艦上。

4.另外,自衛隊也將在作戰韌性與部隊續戰能力等領域獲得強化,提昇基地司令部防護能力及彈藥與油料等儲備,同時也將更重視數位領域的積極防禦,並將就資訊戰與假消息等等的領域,成立專門的對抗部隊,為表對新興領域的重視,也預定將把航空自衛隊更名為「航空宇宙自衛隊」。

雖然這樣的草案,在一些較偏向細節的部份方面,仍然有不同意見出現(例如,就增額防衛預算財源的不足部份,自民黨安倍派希望能夠盡量避免加稅,而是透過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來解決;自民黨部份對中強硬派,希望能夠將中國對日本專屬經濟海域發射飛彈的行為,明文界定為對日本國家安全的威脅,但執政聯盟中明顯較為親中的公明黨則不希望在這點得罪中國),而有進行最後磋商與研議的需要,但從目前公開的草案綱要來看,相較於過去偏向消極防衛的「專守防衛」路線,日本已經有轉為積極防衛、容許先發制人的傾向,不能不說是二戰結束後日本國防戰略的一大突破。

另一方面,日本近期在國際安保合作方面,也有擴大國際支持面的傾向。

在武器開發合作方面,不能忽視的是日本開發北約標準第6代戰鬥機計畫的進展。

去年起,日本開始與英國合作研發新戰鬥機,英國並將自身的「暴風雨」(Tempest)第6代戰機開發計畫與日本合流;今年12月9 日,日本防衛省宣佈:新戰機的開發計畫,不僅將有被稱為「全球空戰計畫(Global Combat Air Programme,簡稱GCAP)」的正式代號,成為繼美國尚未正式公開、但據傳已有原型機測試中的第6代戰機,以及德法合作「未來空戰系統(FCAS)」後,西方正式浮上檯面的第3款第6代戰機研發計畫,同時也接納義大利加入,使戰機開發計畫由日英合作變成日英義3國協力。預期此舉將會為未來幾十年間3國的安保合作,發揮相當程度的錨定效果。

另外,澳洲在過去幾年美日印澳QUAD印太安保合作機制的基礎上,近期也有與日本進一步強化安保合作關係的打算,澳洲工黨政府的副總理兼國防部長—馬勒斯、以及華裔的外長黃英賢,先是出訪美國華府,於美東時間6日與美國布林肯國務卿和奧斯汀國防部長召開美澳2+2會談,在會後聲明中提及「將與作為印太QUAD夥伴的日本及印度進一步加強合作」;而後轉赴日本,在10日與岸田內閣的林芳正外相及濱田靖一防相舉行日澳2+2會談,會中澳洲馬勒斯防長明確表態「日澳2國不可或缺的安保關係正在形成當中」,「澳洲不僅將與日本加強安全與防衛合作,也希望日本與澳洲能夠進一步擴大防衛產業的合作與整合」,更希望日本能夠加入由澳、英、美3國合組,以協助澳洲取得新型核能動力攻擊潛艦為目的之一,並且蘊含將來進一步擴大成類.北約機制可能性的「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AUKUS)」平台,變成澳日英美的AUKUS+1合作機制。

雖然日本岸田內閣尚未就澳洲的邀請正式做出回應,但,可以預期的是,日本政府應該沒有什麼拒絕的理由,若加入AUKUS,以日本的造船工業所累積的實力而言,取得相關技術、並且在政治層面上放開拘束以後,日本要成為澳洲核能動力攻擊潛艦計畫的共同夥伴國、抑或是據此自行研發並建造核能動力攻擊潛艦,都蘊含無限的可能性。

而台灣在日本擴大國際安保合作,以及整備國內安保體制、強化軍備的過程中,其中的機會何在?

日本自民黨國會2院黨團的要職之一—萩生田光一政務調查會會長,以「代不幸遇刺殞命的安倍晉三首相,至李登輝故前總統墓前致意」為理由之一訪問台灣,儼然有成為自民黨保守派新支柱、甚至安倍首相遺志繼承者的架式,他在11日的「台日關係永續論壇」演說中,揭示未來台日關係的四大方向,其中一個就是區域和平。基於台日在共同應對中國侵略態勢上的唇齒相依性質,雙方就戰前或戰時的僑民疏散撤離、甚至是共同交戰抵抗中國侵攻等領域,具有相當的實務合作空間,如何在其中發揮、並且確實地打下未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端看台灣這端的主事者,有沒有足夠的智慧與勇氣也為台灣開創新局。

作者/吳哲文

Share this:

  • Facebook
  • Twitter
  • Email
  • More
  • Tumblr
  • Pocket
  • Pinterest
  • LinkedIn

Related

2022-12-15 吳哲文

Post navigation

沒有改革的「延長役期」只會帶來反效果 → ← 突破國民黨聯共亂台的認知戰,將是2024選戰的關鍵

Related Posts

總統賴清德可展開「傾聽之旅」

民進黨在726大罷免與823七位立委罷免案失利,總統賴清德成為眾矢之地,賴不只成為藍白圍攻的首敵,就連罷免團體也對他感到失望,若賴清德未能及時重建信任,2028年政黨輪替恐怕成為定局。為了避免最糟糕的結果發生,建議賴清德展開「傾聽之旅」,聽取支持者與公民團體的心聲,才能在團結的前提下,拓展更多支持者。 自從罷免戰役挫敗後,民進黨開始改組,黨秘書長由內政部前部長徐國勇接任,數發部長、經濟部長即將換人,立法院民進黨團也有多位幹部請辭,立委吳思瑤宣布不續任幹事長,也有聲音要檢討黨團總召柯建銘。雖然府院黨人事有了不少轉變,但新官上任有沒有新氣象,才是人民最在乎的事情。 這次選舉失利,網路上有不少看法,比如網紅Cheap認為,「大罷免正當性不夠」,罷免方整天選舉唱唱跳跳,像是卡拉OK,距離人民距離太遠。 而財經網紅游庭皓贊同香港作家鄭立的論點,他指出只要給出足夠的承諾,便能吸引年輕選民的支持,年輕人對於抽象價值無感,與其告訴他們要守護什麼,不如讓年輕人清楚,支持可以獲得什麼好處和承諾。 而親綠名嘴也提出不少建議,比如政論節目主持人李正皓認為,民進黨在這次大罷免未能投注足夠多的資源與心力,相較於「四個不同意」未能給予足夠的重視。 這些建議五花八門、有些可能相互矛盾,也不一定有道理,但這些聲音的共同目標皆是指向執政黨,背後可能代表人民的期待或者不滿,如果民進黨想要獲得更多選票,決策圈應廣納各種不同的聲音,未來才能對症下藥,在未來選舉爭取更多民眾相挺。 現在距離2026年縣市長選舉與2028年總統大選不到3年,若賴清德想要贏得總統,必須要爭取超過五成的選票,才能贏得藍白聯盟下的總統候選人。 為了團結黨內,賴清德見前總統蔡英文有了好的開始,建議接下來要展開「傾聽之旅」,打入異溫層,聽取不同階層選民的聲音。賴也可效仿剛上任黨主席時舉辦座談會,讓推動罷免的公民團體們向總統表達意見,不僅能得到第一手的觀察,也能團結黨內、整軍備戰。 而「傾聽之旅」只是開始,重要的是把外面的聲音帶進象牙塔內,擺脫過去為人詬病的保守、老氣風格,讓府院黨的決策更能做出新氣象。

評析下一代巡防艦計畫

日前總統賴清德表示,將「重啟」下一代巡防艦計畫,從軍方人員口中可以得知,下一代巡防艦預計排水量從原本計畫的4500噸上升至6500噸,並安裝新一代的主動電子掃描雷達系統(AESA),採用新一代的作戰系統,同時裝載中科院自製的「華陽」垂直發射系統(VLS)。雖然海軍尚未公布未來確切的造艦數量、部署位置以及中科院是否具備開發主動電子掃描雷達之能力等,但從海軍的造艦計畫推論,下一代巡防艦應具備下列能力: 首先,從排水量來論,若將原先的計畫提升至6500噸,如此大型的水面艦,是海軍在一級作戰艦中的首次自製,目前海軍噸位最大的一級艦是2005-2006年向美方採購的4艘紀德級驅逐艦(Kidd Class destroyer)為其主力,總排水量逼近萬噸,從22日當天總統公開的談話推論,下一代巡防艦將有很大的機會取代現役的紀德艦,成為海軍噸位最大的作戰艦艇。 第二,賴總統當天前往蘇澳軍港視察,該軍港是中華民國海軍的主要港口之一,迄今也是海軍位於東部最重要的港口,也是168艦隊的駐紮地,該艦隊同時也是海軍所有的艦隊中,防空、反艦與反潛作戰最為完備的部隊,因部署於宜蘭,在戰略與戰術位置上別具意義,戰時更是花東地區相當重要的零時「海、空指管平台」。 第三,放眼望去,無論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南韓海軍、中共海軍、澳洲海軍等,其巡防艦的排水量噸位越來越大,原因在於所裝載的艦載雷達、機體本身相當巨大,自然需要更大的船體空間容納;在強調「防空、反艦與反潛」作戰中,船體必須乘載更多不同功能的彈藥,船體的滿載排水量自然呈現上升趨勢,從該角度來論,海軍下一代巡防艦的排水量約6500噸,確實相當符合實際的操作/作戰需求。 第四,平心而論,海軍現有的一級艦確實艦齡普遍偏高,雖然艦齡與作戰能力不完全畫上等號,但確實海軍一級艦的服役年齡平均超過20年,在現實的考量下,政府、軍方高層再度推動下一代巡防艦計畫,也符合區域情勢及建軍需求。 在過去一段時間,海軍下一代巡防艦遲遲無法定案,如今高層正式拍板,代表海軍的造艦計畫未來獲得執行的機會大為增加,在區域情勢尚不明朗的條件下,建軍為自保之道的方式之一。 作者:宋磊

U.S. Dual-Track Strategy

On August 21st,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 Director Raymond Greene met with Taiwan’s Minister of National Defense, Wellington Koo. The following day, he sat down with five Kuomintang (KMT) […]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但民意上的擁核訊號不容忽視

2025年8 月23日,第三核能發電廠延役公投落幕。儘管有超過七成投票者支持延役,卻因投票率不足、同意票未達法定門檻而未能通過。從結果看,制度上「非核家園」仍然是政策主流;但從民意觀察,這次公投卻透露出另一股強勁的訊號──擁核支持者的聲音已無法忽視,賴清德政府若繼續視而不見,將在能源轉型的路上承受更沉重的政治代價。 核三延役的民意屬於「隱形多數」,本次公投的同意票高達 434 萬,比例達 74%,遠遠超過反對票的 151 萬(26%)。然而,因投票率僅 29.5%,同意票未達全體選舉人 25% 的門檻,公投依規則判定失敗。這樣的制度結果,雖然讓執政黨鬆一口氣,但卻無法掩蓋「投票者壓倒性支持延役」的現實。換言之,即便整體社會存在冷漠與猶豫,但真正願意出門表態的選民,已經以壓倒性差距表明:能源安全、電價負擔、產業競爭力,讓他們更傾向支持延役而非盲目非核。 這股「隱形多數」背後的結構值得深思。首先,台電財務惡化與連年缺電陰影,讓民眾對再生能源的信任打了折扣。其次,AI、晶片、資料中心等高耗能產業快速發展,進一步放大了能源穩定的焦慮。最後,國際上歐盟、韓國、日本紛紛將核能納入「綠色轉型」工具,也使台灣社會開始重新檢視「非核」是否仍是最佳答案。對賴清德政府而言,公投未過雖暫時解除了政策危機,但並未解決根本矛盾。民進黨自蔡英文政府以來,長年將「非核家園」視為價值承諾,若貿然鬆動,恐招致基本盤反彈。 但能源轉型對賴清德政府而言,現實上的挑戰卻在步步逼近,尤其以綠能發展進度落後、天然氣儲備安全風險、火力發電空污壓力,這些都讓「非核家園」顯得理想與現實脫節。這次公投的結果,其實已經為賴政府敲響警鐘──即便制度上延役未成,但民意卻已經用投票表達對能源穩定的迫切需求。賴清德政府若仍將「非核」視為不可動搖的政治正確,恐怕將在未來幾年能源政策與選舉民意之間,甚至是台灣已向世界承諾在本世紀中葉達到碳中和,若無核能無法達到能源發電總占比1/4,台灣恐更陷入非核家園與碳中和的政策兩難。 筆者觀察這次公投的民意結構,發現擁核聲音主要來自三股力量:首先,乃中產與基層家庭:電價上漲直接衝擊生活支出,核能延役被視為「止血」方案;再者,是高耗能產業與就業群體:AI、晶片、製造業都依賴穩定電力,對缺電最為敏感;第三,是地方居民與青年世代:特別是中南部長期飽受火力發電空污之苦,核能反而被看作改善空污的選項;而青年則更務實,對「綠能是否真的可靠」存疑。這三股力量的合流,使得核能議題不再只是「技術與環保」的爭論,而是逐漸轉化為一種「社會公平與產業存續」的民意訴求。 公投門檻設計下的「冷漠多數」,公投未能過關,也反映出另一個現實:台灣社會對能源議題的「冷漠」。投票率不足30%,說明多數人對核能議題雖有意見,但並未強烈到驅動投票行為。這種冷漠既是非核政策的「防護罩」,也是擁核民意無法轉化為政策的最大瓶頸。制度上,25% 的門檻設計,保障了現狀的延續,也使任何挑戰現有能源政策的公投,都需要極高動員才能突破。因此,這次結果同時說明兩件事:一方面,核能民意比想像中強大;另一方面,冷漠大眾仍讓政策軌道暫時穩固。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但它已經讓社會看見一個事實:「非核家園」的社會共識,正在動搖。賴清德政府若要維持政治領導力,不能再將「非核」視為不可挑戰的價值標籤,而應該正視核能在能源安全與產業競爭上的角色,提出更務實的政策選項──例如評估延役技術可行性、推動小型模組反應爐(SMR)研究、強化核廢料處理方案等。忽視這股民意,只會讓能源問題持續惡化,並在 2026 九合一、2028 總統大選中,轉化為對民進黨最嚴峻的政治反撲。

Recent Posts

總統賴清德可展開「傾聽之旅」

總統賴清德可展開「傾聽之旅」

民進黨在726大罷免與823七位立委罷免案失利,總統賴清德成為眾矢之地,賴不只成為藍白圍攻的首敵,就連罷免團體也對他感到失望,若賴清德未能及時重建信任,2028年政黨輪替恐怕成為定局。為了避免最糟糕的結果發生,建議賴清德展開「傾聽之旅」,聽取支持者與公民團體的心聲,才能在團結的前提下,拓展更多支持者。 [...]

More Info
評析下一代巡防艦計畫

評析下一代巡防艦計畫

[...]

More Info
U.S. Dual-Track Strategy

U.S. Dual-Track Strategy

On August 21st,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 Director Raymond Greene met with Taiwan’s Minister of National Defense, Wellington Koo. The following day, he sat down with five Kuomintang [...]

More Info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但民意上的擁核訊號不容忽視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但民意上的擁核訊號不容忽視

2025年8 月23日,第三核能發電廠延役公投落幕。儘管有超過七成投票者支持延役,卻因投票率不足、同意票未達法定門檻而未能通過。從結果看,制度上「非核家園」仍然是政策主流;但從民意觀察,這次公投卻透露出另一股強勁的訊號──擁核支持者的聲音已無法忽視,賴清德政府若繼續視而不見,將在能源轉型的路上承受更沉重的政治代價。 [...]

More Info

搜尋

精選文章

川習會的中美矛盾是戰略,不是貿易!

2017-04-08 韓非

八仙樂園爆炸案:缺乏常識造成的災難

2015-06-28 異想

彰化縣民輪替後的哀與愁

2016-03-06 許家瑋

新文明病: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似正在增加

2015-04-13 楊庸一

訂閱本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新文章並接收新通知。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