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疫情解封、經濟就會變好,其實考驗在後疫情時代才真正開始!
先不說氣候變遷,跟每個人習習相關的現在進行式就得面臨長期通膨及少子化和高齡化問題。
明年的景氣預測是不太好,這也是有跡可循的。
台灣是全世界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高達14%,2018年已經正式進入「高齡社會」,僅需再過4年(2026年)就會成為「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將一舉超過20%。屆時,國家將會引發一連串勞動力不足、長照體系、年金制度及其他社會福利制度的社會問題。
相較於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德國等國家,台灣在55歲以上的工作人口(勞動參與率)明顯落後;在60~64歲以上的工作人口不到40%;在65歲以上的工作人口不到10%。其他先進國家在60~64歲以上的工作人口仍然有60%以上,即使到了65歲以上也還有2位數,日本、新加坡維持在20%以上,韓國更高達30%以上。
說得直白些,台灣經濟狀況(賺錢能力)及年金制度並沒有比先進國家好又強,但是花錢能力(勞動參與率低而提前退休享用年金等)卻比先進國家強。只需用切身且簡單易懂的經濟概念來比喻說明:一個家庭「賺不夠吃(臺語)」、「入不敷出」,只好到處借錢負債,最後活不下去。這就是目前台灣社會深陷的窘境!
大約就在100多年前,人類的平均壽命在60歲左右,無所謂退不退休,大部分的人都工作到老死。但是,現在每個人平均可以活到80歲以上,甚至達100多歲。如果在65歲就退休了,離死亡還有一段很長的人生時光,而必須面臨老後錢夠不夠生活所需花用的現實問題。
大多數台灣人仍然活在過去,普遍存在「安享晚年」、「年老了還要工作是勞碌命」等的傳統觀念。但是,「高齡再就業」在少子化、高齡化的現今有著許多社會意義,助他助己,對於個人和社會來說是良性的,可以減緩國家財政及老年年金的破產壓力,也可以減少老年長期照護及醫療費用支出。
因此,傳統過時的觀念必須調整改變。只有跟上時代趨勢潮浪,平凡如我們才能平平安安、好好地活下去,便是最大的福氣了。
作者/黃耀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