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台北市長電視辯論會過程中,當候選提及針對台北市的社會住宅政策時,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網路鄉民俗稱:蔣公子),不斷地強調其「矽谷經驗」,頓時成為網路熱門話題,矽谷經驗到底是什麼經驗?一個菜鳥律師被裁員的矽谷經驗?矽谷的居住正義又是什麼?筆者認為有必要協助一下蔣公子,科譜一下目前矽谷的居住不正義的狀況有多麼嚴重!
根據「矽谷聯合創投協會」(Joint Venture Silicon Valley)近期房市住宅的報告,指出許多人都在矽谷找房子,但近年來該地區所發的建築執照,有八成以上都是首次購屋者和租客負擔不起的豪華住宅,即便有儘管護士、教師、警察等中收入階級在矽谷需房子,但豪宅一樣也賣得很好所以不會優先思考社會住宅,因為永遠都有可以負擔得起的科技新貴搬來矽谷。簡單來說,因為灣區居民都反對提高其居住地區的住房密度,所以新建案通常困難重重,既然物以稀為貴,建商傾向優先蓋豪宅,豪購再買豪宅才是矽谷的主流,仔細探究會發現三個原因:
第一,現時的灣區,不論勞工或土地都很昂貴,所以在此地區興建新屋本來就會比其他地方高價;其次,加州地區對住宅建設的法規嚴格,申請建照過程曠日廢時,甚至需要負擔一定比定比例的公共設施(足球場、人行道、公園)比例回饋,讓建商財務無法確定;第三,建商當然是選擇優先興建豪宅,比較容易找到買家,建商撥撥算盤才會划算。當辯論會上蔣公子提到「矽谷經驗」,不就是把最精華的地皮賣給建商蓋豪宅,豪宅賣給富商或投資客吵房,讓房價居高不下,不經讓筆者頭皮發麻。
加州政府為了處理矽谷居住的問題,多以鼓勵Google、Facebook、Apple等網路巨頭出資給旗下員工處理居住危機,但這些巨頭對自己土地上蓋住宅出售給員工仍有疑慮,所以優先加薪分紅。尤甚,在COVID-19疫情蔓延美國之際,有近三萬工程師離開了舊金山,因為可以選擇遠距作為新的工作型態,而灣區的「房屋自有率」卻來到了七年來的最低水準。既然矽谷居大不易,對於中產收入者要解決住房問題該怎麼辦呢?蔣公子及其幕僚團隊,要好好注意筆者所述:矽谷地區近期興起一波流動屋(組合租)浪潮,如果住戶對流動房屋生活適應沒有問題,流動屋確實成為矽谷地區最興盛的物業交易。
然而,流動房屋既使可以透過內部裝潢提升生活品質,但永遠不會像獨立房屋一樣升值,而且一些社區對訪客或停車場設有限制。此外,流動屋由於不擁有土地,倘若地皮租金可能上漲,流動房屋社區的所有者決定出售土地,流動屋的住戶就恐怕需要搬家。言盡於此,難怪另一位台北市長候選人會提點蔣公子「矽谷經驗」處理台北市社會住宅要謹慎,殊不知矽谷的居住不正義,已到讓矽谷從業人員必須炒賣「流動屋」的程度。試問:蔣公子所謂的「矽谷經驗」,難道是為了提升台北市社會住宅戶數,所以要仿效矽谷流動屋的經驗嗎?
在台北市長辯論會結束後,筆者晚上前往書店,翻到蔣公子的自傳,裡面內容提到:2008年在美國因為金融海嘯的緣故,原本在加州矽谷的律師事務所當律師,但當時因為失業率非常高,面臨裁員的決定,因此當時就被裁員,當下的確心情受到很大的影響,會懷疑為什麼是我?當時也拿過加州政府的失業救濟金,還要面臨同齊間可能有異樣的眼光,甚至是不敢告訴同事的,因為覺得很難啟齒,但後來心情調適後,還是決定跟朋友以及親戚說明,讓他們能從旁協助。嗚呼哀哉,讀到此段不禁讓筆者感慨:根本沒有矽谷經驗的人,才會在社宅議題上提矽谷經驗。
作者/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