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4日,在22名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參議員組成的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上,經過兩小時的討論,以17票贊成、5票反對,通過了高度敏感的《台灣政策法案》((TPA, Taiwan Policy Act)),由於外交委員會的成員已包括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大黨,倘若法案步步推進在眾議院通過的機會相當大,但美國總統拜登是否批准公布才是關鍵,而拜登又得依循11月美國期中大選出爐才能作出定奪。
《台灣政策法案》在立法階段也是跌宕起伏,最初版本是由抗中立場鮮明的共和黨籍參議員盧比歐(Antonio Rubio)於2020年提出。盧比歐當時與民主黨籍議員麥考利(Macaulay)聯名提出名為《台灣關係強化法案》,聲稱法案的宗旨是多方面提升美台關係,但該法案在上屆國會結束前,未能夠排上參議院外事委員會的議程,最終未能成事,至去年3月,法案一度想捲土重來,但亦無進展。
隨著拜登政府打台灣牌的意圖越來越明顯,加上期中選舉民主黨面臨不得輸的壓力,今年6月民主黨籍的外交事物委員會主席梅南德茲(Bob Menendez)親自出手,與共和黨參議員葛蘭姆(Graham)聯手提出《台灣政策法案》,法案亦順利排上參議院的外事委員會的議程。事實上,這個法案被視為1979年美國實施《台灣關係法》以來,最全面重整美國對台關係的重要法案有兩大意涵:政治上視台灣為國家、軍事上給台灣鬆綁。
政治上將台灣視為國家,具體落實在《台灣政策法案》內容上可窺知一二:首先,將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並大幅提升美國駐台灣代表層級;其次,將台灣指定為「主要的非北約盟國」,來加強美國對台灣安全的承諾;第三,推進《台灣旅行法》,開放美國聯邦政府官員與台灣政府官員的互動;再者,指示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和其他相關代表,促進台灣融入和有意義地參與國際組織,例如支持台灣參與美洲開發銀行;第五,考慮將台灣納入印太經濟架構(IPEF),並在台灣建立海關和邊境巡邏;第六,為美國聯邦政府部門的僱員設立獎學金交流項目,可在台灣學習、生活和工作長達兩年,推進美國的價值觀和利益,加強與台灣的戰略夥伴關係;最後,建立制裁制度,威懾針對台灣的敵對行動。
至於軍事上給台灣鬆綁,法案具體內容如下:首先,對台軍售不再限於防禦性武器,而是所謂有助於威懾解放軍行動的武器;再者,加強與台灣的安全合作,並以其他方式阻止台灣被侵犯,無論正式外交地位如何;第三,設立台灣安全援助倡議,授權四年內提供45億美元的外國軍事資助,並優先考慮台灣的援助請求;第四,美國聯邦政府將定期評估、規劃和威懾台灣的外來侵犯風險,並建立一個全面的訓練計劃來提高台灣的防禦能力;第五,因應台海危機局勢,美國將年度戰爭儲備庫存從2億美元增加到5億美元;第六,美國提供台灣資訊輿論戰指,為台灣的公私部門制定和實施戰略指導和能力建設措施,以應對的假新聞、網絡攻擊及不實宣傳。
《台灣政策法案》長達107頁,與當年盧比歐所提出的《台灣關係強化法案》非常相似,都是從外交、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升美台關係。倘若《台灣政策法案》在美國參眾兩院得到通過,最後又獲得總統簽署,成為正式法律的話,形同美國單方面撕毀「三個聯合公報」,將嚴重衝擊中美關係,北京當局勢必會作出非常強硬的回應。值得關注的是,拜登政府或許盤算著美中關係持續惡化有利民主黨期中選舉,但選後應該緊急煞車避免事故。職此,筆者對白宮是否會阻止法案通過感到悲觀,拜登總統甚至拖過11月美國期中選舉再進行口袋否決也行,國內媒體看待《台灣政策法案》的論點不要太過極端,靜待美國期中大選之後才會明朗。
作者/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