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媒體報導,國防部自2016年至2026年間共編列54億元預算籌建國家軍事博物館,以替代在去年底閉館已有60年歷史的國軍歷史文物館。雖然是從2016年開始編列預算,但實際上國家軍事博物館的構想源自於馬英九政府時期。2015年10月間,距離馬英九卸任僅剩半年多一點,他出席了國家軍事博物館的「宣告」典禮,之後他就下台了。蔡英文政府上台後,非但沒有改正這個博物館的錯誤,還不斷追加預算,引來學者批評不應再續建「國防阿房宮」。
國家軍事博物館造價預算要多少,預算不斷追加是否合理,涉及工程專業,這留待專家審視。但筆者要說的是,一座所謂的「國家軍事」博物館,最重要的是他要傳遞什麼樣的歷史給臺灣人民、給所有來參觀的,包含可能會有的外國遊客。但目前從各種公開資訊當中,完全看不出來,未來這座國家軍事博物館的展示方式。但若只是延續國軍歷史文物館的展示方式,換湯不換藥的話,不僅花費大把預算無法獲得成效,更重要是可能再度凸顯國家地位的危機。
國軍歷史文物館的展示,其史觀就是傳統的中華民國革命史觀,因此,所謂的「國軍」歷史,幾乎大篇幅都集中在1949年之前,不論是黃埔建軍、北伐統一中國、八年對日抗戰乃至國共內戰等,無一不是此一史觀下的產物。中華民國立國111年,在中國大陸不過38年,在臺灣卻已經73年,再過幾年,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時間就會是在中國大陸的兩倍之久。
國家軍事博物館的展示,應該立基在臺灣本土,以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所經驗者出發。臺灣這塊土地歷經各種外來殖民統治、戰爭、軍事,對於臺灣人民而言是很普遍的生命經驗。若八年抗戰是部份外省人的重要生命經驗,那國家軍事博物館是否也應該重視同一時期台籍日本兵的生命經驗?
筆者真心建議國防部,必須打開心胸,「國軍光榮歷史」沒有非得從中華民國革命史觀來書寫,「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軍事目標都可以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沒有道理,國家軍事博物館的展示必須墨守成規,畢竟,國軍是保衛臺灣人民而戰,不是為了統一全中國而戰,博物館的展示也應該以此為核心進行規劃。
作者 / 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