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曹興誠要捐出30億投資於台灣的國防建設,台北市長柯文哲卻回應,國防預算不是錢可解決,避戰才是上策。其實柯文哲多次把避戰名詞放在嘴上,但是何謂避戰?避戰是國家追求和平的最高指導原則嗎?避戰就能維持獨立自主嗎?在政治學中,有個名詞叫「避險」(Hedging),這是介於抗衡與護從中,看似折衷的選項,但在一個主權國家,面對強權國家,不論是避戰、還是避險,是否真能帶給國家利益是本文探討核心。
在台灣的實踐案例來看,以民選後總統為例,李登輝總統、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期(1996-2008)主要是以抗衡為主,而馬英九總統則是在避險到扈從間擺盪,到了蔡英文總統時期,則是從原想追求避險,但至今幾乎也是以抗衡為主。但我們可以比較這幾個執政時期來看,李、扁兩位總統沒有向中國示弱,但我國國民並無因中國叫囂而有國家將被併吞的末日感,且都能利用國際情勢及台灣實力,令中國知難而退。
但馬總統時期,爆發太陽花學運,是讓台灣人民對馬時代兩岸政策的一場清算,是人民對中恐懼的巔峰,象徵即便經濟或教育、藝術與社會交流與中國合作,也已經形同和平統戰局面,最後甚至引發馬總統幾近暴衝方式來了馬習會,並在習近平面前說出兩岸同屬一中,是避險擺往扈從的最佳例證。在國安會前副秘書長張榮豐的新書也說,馬政府時代為了急於簽兩岸協議,失去該有的戰略忍耐決心,使台灣自失底氣,早晚只會從避險走向扈從,最後讓台灣以溫水煮青蛙方式,讓兩岸統一水到渠成。
所以妄想避戰、避險,很可能只會把國家帶往「小國自我約束」單方限縮,讓主權獨立國格送到對方手上,更會讓台灣在國際舞台自失立場,更不會因此就不發生軍演,因為軍演早就是中國等待已久的手段。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的表述就很直白,他認為中國的對台軍演是遲早要發生的事情,裴洛西訪台只不過是中國找到一個藉口。為何說是藉口,因為中國早在4月就知道裴洛西有意來台,但中國根本沒有其他動作,卻到7月底開始分貝拉高、狠話說盡,中國難道是真心相信美國會因為中國動武威嚇就拒絕來台?中國心知肚明,美國根本不會放在心上,因此就是在營造藉口,這不是避不避戰、能否避險的問題,而是中國一旦早將軍演列入時間表上,到處都可以是藉口。而能以台灣作為軍演標的、又能恐嚇美國,想製造個一石二鳥的軍演,凝聚中共二十大前的民族主義才是中國真正理由。
曹興誠提的建設國防路線,是採取對中國抗衡,縱使看來會有風險,但中國已經是失去對台灣戰略耐心的可能性,根本毫無避戰、避險空間,至多就是假裝西線無戰事的卸責,好像台海安全責任與我無關,但這都非長久之計。抗衡不是求戰,而是增加對方來犯成本,要有退敵決心,堅強意志才能抗敵,使敵人恐懼才是和平的根本之道。
作者/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