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都在關注俄烏戰爭的局勢,專家指出,俄軍的「營級戰術群」(Battalion Tactical Group, BTG)原本預期具備較強的獨立作戰能力,沒想到大批戰車在烏克蘭戰場上被無人機與反裝甲武器摧毀,損失慘重。
在歐亞大陸另一端,美軍正在西太平洋地區實驗新型態的編裝--海軍陸戰隊的「濱海作戰團」(Marine Littoral Regiment, MLR),台灣的相關報導甚少;由於未來若台海爆發戰爭,這可能是美軍第一線介入的戰鬥部隊,值得我們關注。
從美國白宮的印太戰略可知,由於印太地區面臨日益嚴峻的敵情威脅,美國需要建立軍事威嚇能力,以維持區域的和平穩定。其中,美軍陸戰隊扮演「國家級遠征戰備部隊」的角色,2020年3月發布的《2030年兵力設計》(Force Design 2030),被譽為美軍陸戰隊數十年來最重大的改革,為了改進作戰部隊「太過鈍重」的問題,以敏捷與輕量化為指導方向,不只減少裝甲兵、工兵、憲兵等兵力,並新設「濱海作戰團」的實驗性編裝。
濱海作戰團的核心構想,揚棄了美軍陸戰隊自二戰以來的大規模兩棲突擊作戰模式,作戰範圍將是廣闊海域的眾多島嶼之間,因此強調彈性編組,需要空中與海上的快速運輸能力,以遠程精準的打擊火力壓制敵軍。
其作戰場景預設為武裝衝突的爆發初期,美國海空軍主力先往第二島鏈進行戰術轉移,再透過陸戰隊的濱海戰鬥團反攻敵軍佔領的島嶼,進而打開破口,在第一島鏈執行跳島戰術,肩負為後方主力部隊登陸奪島的任務。
考慮到印太地區的小島大多缺乏基礎建設,為了克服港口與機場的簡陋問題,將使用C-130運輸機或輕型快速運輸艦運送。另外,還需要海軍第七艦隊及駐日陸戰隊的F-35B戰機中隊,在海上與空中提供支援。
根據規劃,美軍陸戰隊第三遠征軍將陸續成立三個濱海作戰團,分設於夏威夷(於2022年3月成立)、關島和琉球。為了發揮「以岸制海」的核心戰力,團部具備通信、情監偵與網路資訊作戰能力,下轄的編組初步為一個濱海作戰隊(編入一個陸戰隊步兵營與一個反艦飛彈連),以及濱海防空營、後勤支援營各一個,提供防空、野戰加油、醫療等支援,以執行遠征作戰任務。
由於濱海戰鬥團是實驗性單位,具體編裝仍在調整,估計總兵力1,800人至2,000人之間,只有滿編的陸戰隊團(含團部、戰鬥突擊連、三個步兵營)3,400人一半有餘,兵力精簡。
美軍新設濱海作戰團,對於國軍的啟發是:
第一,重新肯定陸戰隊這個兵種的戰略價值。由於國軍的陸戰隊總兵力達1萬人,常被質疑現在已非反攻大陸的年代,擅長登陸作戰的陸戰隊有何價值;或者為了擴編海軍的反艦飛彈部隊(海鋒大隊),而有縮編陸戰隊的風聲。實際上,南海地區將來可能是爆發衝突的熱點,萬一太平島淪陷,陸戰隊將擔負規復作戰(奪回遭敵軍控制的外島)的重任。
第二,國軍與美軍陸戰隊有協同作戰的想像空間。換言之,如果台海衝突出現最壞情況,敵軍強行登陸作戰,美軍的濱海戰鬥團可協同國軍進行「逆登陸作戰」,從已上岸的敵軍後方登陸,與我方守軍前後夾擊敵軍,提升台灣防衛作戰的勝率。
作者/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