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東森和TVBS等新聞台4月起陸續暫停YouTube平台24小時直播。值得注意的是暫停直播的消息一出,並未激起廣泛討論,三台主要新聞頻道退出直播理因影響不少網路觀眾。
某種程度,據傳系統業者是為頻道商將內容放到YouTube讓網友免費收看,而有所不滿,才「溝通」新聞頻道下架直播。但只要監看線上人數就會發現線上觀看新聞與政論人數仍舊少數,即時人數少則千人多人不過萬餘,真會影響多少訂戶,大家心理有數。
坦白說,直播新聞不會造成系統業者第四台訂戶下跌,反而因傳播媒介的改變,重擊體質不佳傳統頻道與系統業者。類似問題報紙、雜誌、廣播等其他媒介也都曾發生,差別只在其他媒介業者無法限制新聞台不使用網路作為新媒介。
民眾選擇媒介的行為,若以「使用與滿足」理論說明,就是以滿足自身不同需求為動力,多數閱聽者使用媒介都為資訊與娛樂目的。根據「社會變遷調查研究」比較1993、1998、2003年的媒介生態變遷。新聞政論的觀看比例已逐漸降低,經過20年網路與智慧型裝置手機、平板的普及,可預期比例更低,同時收看電視時間與使用網路時間彼此消長會更加明顯。
每人每日時間相同,傳播媒介之間會有替代效果。電視與使用網路間會彼此替代,遑論同時看電視與網路節目的可能性。上述研究調查時還未探討OTT平台業者的影響,如今有Netflix、迪士尼等國際大型業者,試問還會有多少人續訂或增訂第四台為娛樂目的,答案顯而易見。
有線電視第四台訂戶2017年高峰約526萬戶,對比2021年第四季訂戶為474萬戶,呈現下跌態勢卻非垂直雪崩。反而因為閱聽人媒介選擇不同因素,媒介替代會使訂戶降低,但不會完全取代,如同報紙並未被網路與電視取代。因此一昧的阻擋不會有效果。
反而令人好奇有無其他意圖,下架新聞直播,傷害不只有傳播媒介,新聞台與政治知識的傳遞相關,減少選擇的同時,可能影響政治意志形成與政治參與,特別年底適逢大選,少了多選擇YT新聞直播,如同變相要求閱聽者偏聽選擇剩下的新聞頻道。例如,只剩下因爭議而被停播的的中天新聞台,到時如何?
作者/陳冠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