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科學主義」就是相信除了科學外,別無其他知識。
但是這個陳述本身,也不屬於科學,邏輯上而言,當然也不是知識。相信知識只來自科學,可以稱之為「科學主義」或「歸納主義」,其極端形式認為所有知識都可歸納到理論物理的最基本的原理。而且,我們觀察到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我們認知的物理定律,也是唯一的定律。有些理論物理學家倒是頗有自省的:所謂唯一的宇宙和唯一的定律系統,可能只是物理學家的「信仰」。
為甚麼不能有其它的宇宙?和其它的物理定律系統?因為人的知覺和思索受制於人的存在,人的存在已為我們所處的「宇宙」和其物理定律所限制和內化的。人能夠存在,而能從無機的單個原、分子到複雜、龐大的有機分子的組合,更而演化成高智慧的生物體,靠的是來自太陽百萬年源源不決的能量。
太陽的能量來自氫融合以及「碳循環」。假若這個物理反應程序的速率太快或太慢,無機的單原子、分子很難演化成生物體:太快,太陽自我燃燒的速度太快,地球上的原、分子單體就沒有如百萬年足夠的時間演化;太慢,則傳輸到地球的能量太弱,不足以提供給地球上單體原、分子「活化的能量」,進行物理化學反應,演化成生物體;當然也不會有高智慧的生物出現,思索「宇宙」,發現「物理定律」,推論出有多重宇宙,和不同的物理定律系統。
這個「因人的」、「因人存在的」觀點( anthropic),人是受制於允許他能出現的物理環境,可以解釋為甚麼除了我們的宇宙外,不能排除可能會有其它宇宙和其它物理定律系統的存在。那麼人為甚麼不能經驗地偵測到其它宇宙的存在?理由是其它宇宙(假如存在)的物理定律和我們專屬的物理定律有所不同,因此我們的偵測工具和其它宇宙的物理係數無法交換,也就是它們不是互為「交換子」(communicator),因此彼此不能交通,不是互為「可觀測的」(observable)的物理現象 。
基本上物理理論可依其羣組( group)的類別和屬性而展開,而其基本就是「對稱性」(symmetry)。例如說;「阿貝爾羣」和「非阿貝爾羣」(Abel and non-Abel group)就是一例,不同的羣組的不同對稱會有不同的「守恆定律」,不同的代數演算;甚至透過不同的「對稱性破裂」( symmetry breaking )而產生不同的「基本粒子」。
理論物理學家努力的就是在找尋更高的「超對稱性」(supersymmetry),所有在我們的宇宙中所發現的不同的對稱羣,只是「超對稱羣」的「次羣」(sub-group) 而已。在我們世界所發現眾多的、紛雜的、費解的基本粒子( Who ordered them ? )可以得到完美的解釋。所以,所有的基本粒子或許只是超對稱羣下的「超粒子」的共振態而已。在我們宇宙所發現的基本粒子類別的差異性也不是那麼大,例如說,「費米子」( Fermion )和 「波散子」( Bostonian ),只是同一「超級粒子」的不同共振態而已。我們的宇宙應是十度或十一度。
或許我們可能發展出的理論物理工具,不只可以統一解釋我們的宇宙,由於它具有更大的解釋能力,更可進而偵測和推論其它平行宇宙的存在。事實上,新的理論工具「超弦論」( Superstring theory ) 就可推論出其它多重平行宇宙的存在和它們的各自能量。
以上只是就理論物理而論述而已。事實上,人的思想論述、他處身的外在環境,大至宇宙論,也不僅只限於理論物理及其相關的知識;例如說,「演算法」( Algorithms ),它不是理論物理,而且是獨立於物理定律之外,只有當它落實到運算平台,使用科學的instruments 作實際的運算,才和物理有關。人類演化軌跡,和「演算法」的關係多於和熱力學和統計力學的關係。它是人擁有非物理丗界的理性。人的演化,出於「演算法」的理由,多於化學物理的原因。
也就是人的行為,受想行識,基於觀念論的,遠多於實證哲學。歷史上的「浪漫主義」( Romanticism),和其引發的狂飊的政治、文化、藝術運動就是一例。海森柏這位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政治上卻傾近於法西斯主義,可以証明人的思想、行為的複雜和矛盾性。這些複雜和矛盾的人性,會對人和他的社會造成衝擊和影響,卻不屬於物理世界和其定律。
用科學主義來印証任何實證哲學所謂「定律」,其結果僅是忽略人的行為的複雜性。進一步的說:人的意識會隨著人類對外在世界的了解而進展,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包括物理學。變動的知識,一定影響人類的行為和社會,一成不變的主義是經不起考驗的。
因此,對於人的思想和行為,除了基於物理的實證哲學外,我們需要有另一「實用哲學」的規範。也就是說:「實用哲學」的「真理值」,不在於它和物理世界的相關和相依性有多高,而在於對於人和人的社會的影響和衝擊的程度和形樣有多少,是如何 ?
這也為甚麼「自由民主」對人類如此重要:自由民主可保障因科學進展,影響人類行為和社會建構諸等的改變,而跟著改變,而不會令科學「主義化」。馬克斯主義對人類經濟社會和歷史的分析是前所未有的;但在主義化、意識形態化,變成封閉的「知識」體系,用教條來制約人的思想,控制社會改變的動力,已不再是知識系統,當然,也不是科學。它不再是跟著社會文化經驗的進步和創新,與時俱進,跟著進化。
三十年代「革命性」的物理理論如特殊相對論及量子力學,因而有許多科學哲學的形上解釋跟著產生。到了七十年代這些物理知識已成了「常識」,而新的物理知識,形塑另種形上哲學。沒有一成不變的科學,人可依循而成為唯一的形上解釋,而成亙古不變的哲學主義;不幸的,結果卻是形成為一個封閉的主義系統。
所以有科學,並沒有所謂的「科學主義」。科學的定律,即使它們取法乎上,擴大成為一套形上哲學,解釋和規範人的思想和行為,以及任何社會建構,不僅不會成功,而且人的這些作為都必需經由「實用主義」的規範。實用主義規範原則的建立,「自由民主」的程序是必要的條件:以「人」為主,人與物理自然和任何人造哲學之間,人有選擇的權力。
作者 / 韓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