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ESG基金成為近年投資市場的熱門標的。
ESG近年逐漸成為企業經營的顯學,中文可稱為「永續投資」,這個英文縮寫源於聯合國於2004年發布的《Who Cares Wins》報告,為了對社會、金融市場乃至於個人投資組合產生正面影響,提出將E、S、G三大面向納入企業經營的評估基準,包括:
一、「環境」(Environmental,簡稱E),如:防治空氣汙染、汙水處理、廢棄物管理等;
二、「社會」(Social,簡稱S),如:勞工福利、客戶關係、社區關係等;
三、「公司治理」(Governance,簡稱G),如:商業倫理、防治貪腐、董事會素質等。
從需求面來說,現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傾向購買符合ESG價值的產品。根據資誠(PwC)於今年3月發表的《2021全球消費者洞察報告》,調查近八千位的消費者發現,55%支持健康商品,50%偏好在地製造的產品,46%選擇永續包裝的產品。
許多人可能會問,追求ESG是否會降低企業獲利?其實不然,以護國神山台積電為例,不只是台股獲利王,也是ESG優等生。台積電除了一般企業也在做的節電省水之外,近年積極採購綠電,2019年已達成海外據點100%採用再生能源,並加入RE100--這是由國際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在2014年共同發起的全球再生能源倡議,台積電承諾以2050年全球營運據點100%使用再生能源為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ESG基金成為近年投資市場的熱門標的。根據晨星(Morningstar)統計,至2020年第四季,全球ESG基金資產規模由上一季的1.28兆美元,成長29%至1.65兆美元,台灣ESG基金規模為亞洲(不含日本)地區為第二大,僅次於中國,基金檔數也由2019年的2檔,大幅成長至2020年的11檔。顯示ESG是受到投資人追捧的好生意。
不過,這股一窩蜂的ESG基金熱潮,卻出現黑心企業或基金魚目混珠,被稱作「漂綠」(Greenwash),常見手法包括:行銷炒作、公關宣傳與虛假承諾等。根據晨星統計,全球ESG基金共4,153檔,而歐洲高達3,196檔,其中至少有250檔傳統基金,被重新包裝為ESG基金。
因此,歐盟推出反「漂綠」新政,即《永續金融揭露規範》(Sustainable Finance Disclosure Regulation,簡稱SFDR),在今年3月生效。SFDR規定,在歐洲銷售的ESG基金,必須使用特定的產業標準範本,並在產品層面詳細揭露ESG資訊,讓這些基金具有一致的可比較性,以杜絕企業或基金的「漂綠」行為。換言之,這些歐洲基金必須選邊站,自我標示屬於非ESG基金、淺綠基金或深綠基金。
或許有人會問,歐洲的新規定對台灣有什麼影響?正如歐盟在2018年5月生效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簡稱GDPR),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個資保護法」,並大幅提高罰金金額,以增加嚇阻力。許多台灣企業為了與歐盟國家做生意,當時為了因應新規定而忙得人仰馬翻;另一方面,個資保護的意識提升,逐漸內化為台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總之,ESG不只是消費者與投資人買單的好生意,在歐盟等國際組織的驅動之下,更加嚴格的ESG法規,即將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新課題。對於企業而言,ESG遲早都要做,晚點做不如早點做,不只能早一步符合ESG法規,還能成為領先同業的競爭力。
作者 / 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