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會談的是聚焦印太戰略,實現共同致力於促進自由、開放、以規則為基礎、根植於國際法,以及不畏強權秩序之目標願景與重要機制
美國、日本、印度、澳洲等四國自宣布建立「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簡稱四方會談)以來,包含美國總統拜登、日本前首相菅義偉、印度總理莫迪、澳洲總理莫里森等四國領袖,首次在今年9月24日於華盛頓白宮進行面對面會晤,此刻地緣政治意義重大,象徵印太地區已出現同盟集團共同對抗被視為威脅的中國。
由於四方會談的是聚焦印太戰略,實現共同致力於促進自由、開放、以規則為基礎、根植於國際法,以及不畏強權秩序之目標願景與重要機制,並承諾與一系列合作夥伴共同合作,以強化印太地區與其他地區的安全與繁榮,對後疫情時代的地緣政治具重大意義,四方會談讓北京當局處於被動的局面。
四國對中國在若干議題上的霸道有所顧忌
根據最新發布四方會談聲明,四國領袖承諾將在疫情終結、基礎建設、氣候變遷、關鍵新興技術與太空領域等議題加強合作。由此來看,拜登政府希望透過整合盟友間的利益,共同攜手解決上述關鍵問題,發揮其全球影響力,與川普時期實行的單邊主義並破壞盟友之間關係作法有所差異。儘管在面對上述關鍵議題,美中無法完全排除合作可能,但美國展現對於中國所存在顧忌得到另外三國的確認,例如中國近年來的「一帶一路」(B&R)對關鍵技術與基礎建設投資等競逐,讓當地國對中國有目的的投資產生極大的疑慮。
根據前澳洲總理陸克文在《外交》(Foreign Affairs)發表之文章指出,早在2017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便積極邀請澳洲、印度和美國等高層官員在馬尼拉會晤時,已建立出日後四方安全對話的雛形,但當時北京當局外交部研判四國利益相差太大,縱然四國領袖會面縱然會吸引國際輿論助益,但難有具體進展 。然而,直至今年3月,當四國召開第一次領導人峰會,並發表首份領導人聲明,中國發現自身評估失誤,立即開始慎重看待四方會談之發展,嚴防遭到戰略圍堵而造成在印太地區的國際孤立。
中國外交部對四方會談表達嚴重不滿
近日中國外交部在其例行記者會中,暗指四國所組成的集團不應有排他性,且有損及「第三國」利益之情形發生,批評四方會談與印太區域經濟整合之合作訴求相互違背。近年來,北京當局開始強調其為「負責任大國」,將自己打造為多邊主義的擁護者,透過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敲定「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爾後又遞交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入會申請書等方式,試圖利用積極參與全球與區域經貿場域之方式,避免被孤立和邊緣化。雖然中國並無明說這些作為與四方會談有直接相關,但可見的是中國正運用其自身經濟吸引力,作為回應其認為是威脅勢力之策略與工具。
不過,四方會談聲明內容並無直接涉及台海議題,讓中國外交部保留些許面子。不過,印度學者認為聲明中四國承諾將強化印太地區安全繁榮,繼續倡導遵守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的國際法,以應對基於規則的海洋秩序的挑戰,包括東海與南海,聲明藉由點名東海與南海,實際已將台海峽局勢議題納入四方會談關切焦點。尤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資深國防分析師葛洛斯曼也認為拜登政府將四方會談做為美國參與印太事務的核心,台灣當然是其中不可或缺關鍵盟友。
韓國暫且婉拒加入四方會談:深怕薩德事件得罪中國事件再起
北京當局最深恐懼乃四方會談的成員會擴大增加,成為印太地區的「北約集團」圍堵對象,尤其韓國、越南、菲律賓、台灣等都被美國智庫集團點名是四方會談應當積極合作的對象。當中,最為尷尬的是韓國文在寅政府,因為文在寅所屬的共同民主黨近期陸續在首爾、釜山市長選舉中失利,加上文在寅政府已進入任內的後期,外界不應期待韓國會在美中戰略競爭中壓寶。
華盛頓智庫「傳統基金會」撰文指出,拜登政府雖然一直試圖遊說韓國更公開且強硬地反對北京,但成效一直有限,原因在於文在寅政府不願觸怒其最大貿易夥伴,深怕薩德事件得罪中國而被祭出「禁韓令」的事件再起。
作者 / 林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