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埕還有多少因繁華盡落而結束的大樓,如今已成治安死角,甚至災害的潛在場所。發展外圍都市,成效立竿見影,但推動舊城鎮的轉型,需要不只是耐心,還要有深厚的人文關懷與歷史胸襟。從高雄市府對於舊高雄車站的保留與遷移,讓地景新舊交織的格局,…未來鹽埕的發展應讓年輕人願意移居至此,不但成為青銀共居之所,更要有更多商業活動,讓城市重新找回新生的活力!
高雄市鹽埕區城中城大樓的一把無情之火,不只讓社會大眾再度關注危老建築的可怕,鹽埕當年風光一時,城中城大樓更是民國70年代著名豪宅百貨的往事,也再度被民眾回想起。城中城事件,除防災意識重要,政府也應該藉此反思,一個曾為市政府所在地近一甲子的地方,在遷出後迅速沒落的都市發展問題該何解?當我們一味將人口往外擴散,蛋白區房價甚至高於蛋黃區的扭曲現象發生時,是否應先將舊市區重新振興?而非一味砸錢造新市鎮,卻忽略舊市區沒落後的社會隱憂?
高雄的城市發展沿海港向內陸,鹽埕因此受惠卻也因此衰落
現今的高雄市區,是日治時期全新打造的新城鎮,日本開挖高雄港後,第一代的高雄車站與市役所(今市政府)皆是位在高雄周邊,也就是今鼓山與鹽埕交界一帶。隨著1928年,高雄市役所遷至鹽埕榮町(今高雄歷史博物館),使得鹽埕區全面崛起。在戰後,國民政府更將堀江町、入船町、鹽埕町、榮町、北野町何並設置為鹽埕區。雖在二二八事件當中,鹽埕區成國民黨重點控制區域,緊鄰愛河的高雄市政府,更遭軍隊衝入濫殺,讓鹽埕的發展蒙上一層陰影。
但由於鹽埕緊鄰港口,在對外貿易幾乎仰賴港口年代,鹽埕區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無數商家坐落於此,全高雄第一家百貨公司—大新百貨(大統集團第一代事業)就位於鹽埕。鹽埕區總人口數從1951年起年年攀升,直至1967年攀至巔峰,總人口數達66,703人,是全市之冠。當年鹽埕不但商店多,電影院更高達6家以上,佔全高雄市區半數。更因為受惠於越戰,定期有美軍自高雄港上岸休息,鹽埕區成了最佳休憩場所,有無數酒吧因此而生,舶來品更是琳瑯滿目。據稱當年鹽埕人有錢程度,每年都有家庭移民出國,是全高雄人最稱羨的地區。
1978年市政府決定在鹽埕開闢地下街,是鹽埕區風光的頂點。即使美軍離開台灣,鹽埕風光依然未減。而城中城大樓,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完工。當年不但緊鄰高雄市政府,更貼近愛河與高雄地下街,也因此城中城最初設計就是百貨與電影院的複合型商場,同時又有住家套房。其格局規模,事實上與當前台北京站廣場相差無幾。
然而,這就是鹽埕的頂點。到1989年12月18日無名大火毀了地下街,鹽埕發展迅速崩落,隨著1993年市政府遷往苓雅區後,鹽埕風光便已不在,到了2004年鹽埕更成人口最少的行政區,時至今日,鹽埕人口僅剩下23,553人。而城中城大樓的發展,也迅速的崩落,商家完全撤出,房價租金均暴跌,成了弱勢人口的棲身之所。
市府雖努力協助鹽埕轉型,但難引人口遷入轉型無助鹽埕衰落
在民進黨開始於高雄市執政後,歷任市長自謝長廷以降,都對鹽埕的發展投注不少心力,不只愛河風景改變,也有了電影圖書館、駁二藝術特區、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等,加上鹽埕區有捷運站,且緊鄰中山大學,鹽埕風華再起其實具備相當好的條件。
但市政府團隊應該留意的是,點綴式的建設,固然能引來大量的觀光人潮,但要振興鹽埕的發展,僅有觀光人潮是不足以支撐。從大統集團旗下的華王飯店拆除改為建商大樓,就可以看出政府對文化地景的重視度尚有不足,鹽埕的繁榮若僅靠房地產,將會更為扭曲。華王飯店畢竟是鹽埕的第一家五星飯店,在整個鹽埕發展具有指標作用,政府應當與業者盡好溝通,不讓商業地景有巨幅改變。
同時,我們也應當反思,鹽埕還有多少因繁華盡落而結束的大樓,如今已成治安死角,甚至災害的潛在場所。發展外圍都市,成效立竿見影,但推動舊城鎮的轉型,需要不只是耐心,還要有深厚的人文關懷與歷史胸襟。
從高雄市府對於舊高雄車站的保留與遷移,讓地景新舊交織的格局,我相信政府必定也能拿出鐵腕與決心,將城中城大樓事件所映照出的問題,痛定思痛擬妥規劃。未來鹽埕的發展應讓年輕人願意移居至此,不但成為青銀共居之所,更要有更多商業活動,讓城市重新找回新生的活力!
作者 / 慎之(台大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