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作為大內宣的長津湖戰役,讓中共政權付出多大代價:其一,長津湖戰役讓美國加速對中共政權的封鎖與經濟制裁,迫使中共剛建政權被迫導向蘇聯,偏偏蘇聯不是可靠的盟友;其次,長津湖戰役讓北韓與南韓以北緯38度線,朝鮮半島陷入實質分裂直至迄今;第三,除了日本的自民黨政府藉由韓戰大發戰爭財,長津湖戰役也間接導致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得到美國第七艦隊的掩護,讓解放軍解放台灣的心願破滅。
2021年對岸國慶檔電影《長津湖》,的確是中國戰爭電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對戰爭「真實感」的表現達到了一個巔峰,起碼還原真實的傷亡人數歷史。根據共產黨史出版社出版的《開國第一戰》披露的傷亡數字:凍傷減員28,954人,凍死1,000人,凍傷嚴重而不治3,000人。凍傷減員達兵團總數32.1%,嚴重凍傷達22%。雖然不同數據來源有所差異,但無疑都是慘烈到令人無法想像的程度。
電影傳達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犧牲,換來長津湖戰役的局部勝利
之所以用「真實感」而不是用「真實性」一詞,就是因為電影畢竟是一種藝術,它不可能完全變成科學的歷史復原。試想:電影畫面折射出中國志願軍穿著單薄的衣服,基本上靠輕武器,戰勝了當時世界最先進、最強大,擁有飛機、大炮、坦克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這種奇跡是如何發生的?僅僅是用「保家衛國」的精神等方面的解釋是抽象的。
從長津湖戰役的這個地圖中志願軍的行軍路線看,很難想像志願軍路途上會有大量雪山阻擋,似乎志願軍在任何地形條件下都是如履平地。而美軍陸戰一師和七師就只能沿著真興里、水門橋、古土里、下碣隅里、德洞山口、柳潭里等西線,東線是從下碣隅里到後浦-新興里這個Y字形的狹長山溝道路開進。在朝鮮的大山裡,山溝大多非常狹窄。這就把只能在山溝裡行動的美軍自然地進行分割和分散了。
於是在長津湖戰役中,陸戰一師居然被拉成120公里長的行軍隊伍,這就很難集中兵力進行作戰。而志願軍習慣於山頂或山林間行軍,可以最少受這種地形的約束,集中優勢兵力進行作戰。儘管志願軍當時獲得情報極為困難,而美軍有空中偵察的支持,但電影始終是拍出美軍是狼狽地逃回釜山。
毛澤東確實有在所不惜,定要殲滅美國海陸王牌一師的企圖
中共所謂的「抗美援朝」,最讓人讚嘆的是志願軍的強大意志力。當美軍進攻志願軍的陣地時,為什麼常常很快就失去繼續進攻的能力?對岸網民討論此部電影已進階到長津湖戰役若是由毛澤東親自介入指揮的一場戰役,9兵團入朝勢必非常倉促。但是,為什麼要如此倉促地入朝打這一仗?毛澤東本來的戰略意圖就是要抓住戰機一舉殲滅美陸戰一師。如果能在一開戰就徹底殲滅敵方最精銳的部隊,會從戰爭意志上給予敵方毀滅性的打擊,基本就等於結束戰爭了。
這是毛澤東軍事思想核心的要點之一。「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殲滅戰」等,就是要通過殲滅戰,摧毀敵方的戰爭意志。事實上,畢竟雙方武器裝備和後勤補給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因此,毛澤東的這個戰略意圖在長津湖戰役中並沒有完全達成,除了殲滅北極熊團以外,不僅是長津湖戰役,而且從此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再也沒有成建制地殲滅美軍團及以上軍隊。但也正是北極熊團的覆滅,從心理上徹底震垮了東線的第十軍,使其迅速全面撤退。
大局思考,長津湖戰役孰勝孰負?
如果要對長津湖戰役作一個綜合的評價,對岸民族主義濃厚的網友大至是認為是這樣的:首先,從戰役本身純軍事角度看,雙方都有慘重傷亡,志願軍偏高一些,9兵團也未能達成全殲陸戰一師的戰役目標,但卻全殲了美陸七師的北極熊團,大致平局是說得過去的;從戰役結果看,志願軍攻佔了大量地盤,包括美國陸戰一師和七師的第10軍大量退出東北部的地盤,這個勝負結果清楚無疑;第三從戰略角度看,美軍快速佔領朝鮮全境,聖誕節前到達鴨綠江的目標完全失敗。中方出戰最大目的之一,就是要一雪百年前恥,打掉美軍的戰爭意志。
針對對岸網友看待長津湖戰役勝方是中國,筆者想告訴這位網友,這場作為大內宣的長津湖戰役,讓中共政權付出多大代價:其一,長津湖戰役讓美國加速對中共政權的封鎖與經濟制裁,迫使中共剛建政權被迫導向蘇聯,偏偏蘇聯不是可靠的盟友;其次,長津湖戰役讓北韓與南韓以北緯38度線,朝鮮半島陷入實質分裂直至迄今;第三,除了日本的自民黨政府藉由韓戰大發戰爭財,長津湖戰役也間接導致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得到美國第七艦隊的掩護,讓解放軍解放台灣的心願破滅。
即便中共局部贏下長津湖戰役的局部勝利,卻換來全面被以美國為首的第一島鏈全面的圍堵,直至1978年鄧小平宣布改革開放才扭轉國際圍堵情勢。
作者 / 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