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口碑行銷與保證上新聞的刊登服務,早已不是「新聞」。正如不同勢力的網軍都有可能存在網路世界中,差別只在於是否來自外國敵對勢力。還有這股外國勢力是否如嘗試藉由媒體、資訊平台塑造並控制事件關聯與輿論行動規模與形式。麥克魯漢「媒體即訊息」論點,在現今自媒體與其他傳播工具推陳出新的現代,仍然適用,而且更被中國操作到爐火純青。
國防部所屬國防安全研究院日前刊出一篇研究報告,「激化情緒對立的口水戰─PTT八卦板疫情輿論分析」引起網友熱議。因為研究對象正是「鄉民」喜歡群聚的PTT八卦板,分析發現部分內容可被歸類出明顯的敘述策略與論述邏輯,以及協同發文、推文的斧鑿痕跡。
有趣的是,PTT網軍出沒的傳言,從來沒停過。早在2014年選戰期間就有疑似網軍帳號遭水桶或被刪除帳號,如今部分網友卻對這份分析報告不滿,指責國防院淪為政府側翼。
或許網友忿忿不平之處在於自己不是網軍,也被一併指為網軍。
這也是報告中未解的疑問,有些帳號協同作戰、有的則是孤狼,還有更多在輿論擴散後主動加入論戰。網路世界匿名性、去識別化後,如何了解誰為職業、兼職網軍,誰為通勤時上去討論的鄉民。偏激發言,引導下一個情緒激化的言論,是「網路去抑效應」後的必然。
任何形式的帶風向,都必須有個出口,才能擴大渲染效果,讓刻意營造的輿論風向突破八卦版。具體說,引發輿論爆炸的過程,如同在爐火旁添柴火,無法準確掌握,何時能夠引發熊熊大火,所以要不斷添加新柴火,亦即開創新名詞,延續一慣的敘述情節,加深討論者印象,才算達成目的。
以往常被批評典型的操作模式,發文、推爆,引起記者報導,透過正規媒體平台轉發上電子新聞,維持討論能量「內銷轉外銷」到其他平台如臉書粉專,並等待是否有機會能突破紙本、電視媒體編輯台審查真正「上新聞」。
仔細觀察,舉凡網友說、網路、綜合中心為名的報導,雖有人批評媒體為何報導,但無論爆文是否為刻意操作,若果真引起更多人關注,自然有其新聞性與報導價值,一昧抨擊媒體未盡審核的義務,反而可能錯怪媒體。
不過也不可否認,有些報導配合的恰到好處,甚至通常只有某一家會專門發類似新聞。而類似結合
網路口碑行銷與保證上新聞的刊登服務,早已不是「新聞」。正如不同勢力的網軍都有可能存在網路世界中,差別只在於是否來自外國敵對勢力。
還有這股外國勢力是否如嘗試藉由媒體、資訊平台塑造並控制事件關聯與輿論行動規模與形式。麥克魯漢「媒體即訊息」論點,在現今自媒體與其他傳播工具推陳出新的現代,仍然適用,而且更被中國操作到爐火純青。
作者 / 陳冠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