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初期,台灣選擇了由第一線人員守住整體社會的安全與穩定運作,是世界的典範也是特例。在未來,所有的人都必須落實防疫工作,其他的國家的經驗可供我們借鏡,而最重要的,我們的心態也必須改變,來適應病毒與人們長期共存的後疫情時代。
台灣,在防疫良好的一週年後面臨了首次本土大爆發,全台疫情提升至三級警戒。此次與過去發生零星個案,可以從精準疫調來阻絕傳播鏈有所不同。在變種病毒傳播快速的情況下,雙北接連失陷,同處大臺北通勤圈的桃園與基隆首當其衝,其他縣市亦有從北部傳播的個案確診。除此之外,中部電子大廠突然爆發移工群聚感染事件,體現了過去不被注意的移工工作環境管理,最終遭受了群聚感染的苦果。
台灣終於走到多數國家都身處的社區傳播階段,但政府此前一年的防疫成果替我們爭取了不少準備時間,並等到國際疫苗生產階段,至少讓台灣第一線的防疫人員有疫苗可以打,即使過去成功的案例令人稱羨,但國外仍有許多防疫手段值得台灣參考。
韓國在疫情爆發之初就失去阻絕病毒於境外的機會,在病毒深入社區後,韓國成立了快篩檢驗的國家隊,擴大快篩檢驗的能量,並透過如得來速(drive thru)的採檢流程,讓潛在患者不用下車就能夠檢驗是否確診。韓國政府面對防疫初期醫療能量不足,透過醫療分流的做法,讓輕症者在家自行康復。也因此,即使韓國不可能再有零確診出現,但整體疫情控制仍屬得當,同時也避免了醫療體系崩潰的情形。
再來為新加坡,新加坡與台灣都在疫情初期控制得宜,去年四月移工群聚爆大量確診,新加坡政府陸續透過隔離分流、密切追蹤與定期普篩後疫情獲得穩定控制。近期則是又出現每日約30例的確診案例,升高警戒層級,在近期確診案例減少後,預計六月中將有部分解封的政策出現。
五月底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對全國演說,提到在後疫情時代,武漢肺炎將成為每個地區的「地方傳染病」(endemic),民眾與社會亦要學會與這個病毒共存。也就是說,政府防疫政策不再是以「清零」為目標,以及為了達成目標採取極度嚴格的管制政策。相反的,在有了疫苗的保護下,透過企業、民眾定期的自我篩檢,減少病毒傳染,逐步的放寬經濟活動,才是後疫情時代的常態。更表示未來演唱會、大型體育賽事等活動都會陸續開放,但參加人民的活動必須在活動前進行篩檢,確保其他人員的安全。
疫情爆發初期,台灣選擇了由第一線人員守住整體社會的安全與穩定運作,是世界的典範也是特例。在未來,所有的人都必須落實防疫工作,其他的國家的經驗可供我們借鏡,而最重要的,我們的心態也必須改變,來適應病毒與人們長期共存的後疫情時代。
作者 / 鹿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