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實習的亂象,除了醫事科系以外,應一律將實習從必修轉為選修,並在校內做好篩選機制,讓有心投入相關專業的學生能夠到適切的單位實習,也還給一般中小型企業、機構一個免於擔心要如何安置實習生的擔憂,透過源頭的人數管控,讓真正有心實習的實習生,能夠到真正有教學能量的實習單位實習,使實習能夠發揮其最初的好意!
實習生是不是應該要給付薪資的議題,近幾年來有許多學生與產業人士紛紛提出不同的觀點,來回應這個因應講求「理論結合實務」的高教現場而誕生的實習制度。我身為一個即將完成實習任務的大學生,在實際經歷「實習」為何物之後,我必須坦言,已經不再這麼堅持單位應該給實習生給付薪資,但同時也認為,現在多數的實習機制,都是雙輸的。
實習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縮短在學校所教授的課程與產業實務上會運用到的技術、能力間的落差,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短期、在校、無給薪版的「學徒制」。基本上,實習制度的建立是立意良善,且創造產業與學生間就業媒合的一個新契機。不過近幾年有經歷過實習的人,大概都能夠了解一個在實際面上會遇到的一個困境-實習生不是被當成免費(廉價)勞工來壓榨,就是被放到一旁,任憑實習生在那邊發呆、玩手機、玩電腦,打發掉自己的實習時數,等待實習時數到了,再簽個名、發時數證明,以完成校方所規定的實習要求。
誠如上述,眼尖的人會發現到,現行的實習制度下,學生接受實習其實是非常沒有保障的,對實習生來說,免費勞工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情,而把實習生晾在一旁,也顯得莫名其妙。對收容實習生的單位呢?單位的立場來看,為了要安置實習生,可能需要花額外的資源來讓實習生有專屬座位、區域來活動。如果要讓實習生有一定的學習機會,能夠交差、完成實習要完成的任務,便須要再花上幾名人力,降低了公司的產值與效率。
就本人在實習過程所親自經驗與耳聞的狀況來看,會造成雙輸的局面,大致上可以歸為以下三個原因:
一、實習生的角色不明:
實習生既不是工讀生,可以視為員工使喚,但實習生又不是來參觀的學生,在單位的角度來看,是相對「麻煩」的存在。而實習生的角度上,一方面會覺得自己「沒拿錢」而缺乏積極度,一方面又會覺得自己有學生的雙重身分,而希望單位能夠「網開一面」。
二、實習單位欠缺審核:
大多數讓實習生實習的單位,其實其業務範圍內符合校系的學習目標中其中一至二個項目,便可以成為合格的實習單位,而這樣的認定忽略了單位的能量、以及實習生是以學生為主體去嘗試短期的投入職場的事實,而導致經常會發生單位能量不足、將實習生不當使用的情形。
三、實習具有強制性,雙方都想相安無事:
過去,實習可能會比較著重在工科的技專院校以及醫事相關科系為主的學生才會傾巢而出,奔向實習單位的懷抱,但現今許多校系都紛紛強制規定學生必須完成實習時,每當暑假一到,一間公司、機構便會突然湧入來自不同學校、專業的學生到單位內成為實習生,在現行的實習文化下,單位不想影響學生的畢業資格,而實習生又因為實習沒錢等因素,不見得願意配合單位,導致實習本身容易淪為形式。
面對實習的亂象,個人建議,未來除了醫事科系以外,應一律將實習從必修轉為選修,並在校內做好篩選機制,讓有心投入相關專業的學生能夠到適切的單位實習,也還給一般中小型企業、機構一個免於擔心要如何安置實習生的擔憂,透過源頭的人數管控,讓真正有心實習的實習生,能夠到真正有教學能量的實習單位實習,使實習能夠發揮其最初的好意!
作者 / 許家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