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不太參與傳統地方政治的青年世代,透過網路社群得以被凝聚,藉由這些新科議員發聲,形成新生代的政治勢力,而在都會區尤其明顯。
這次選舉結果出爐後,媒體上出現許多評論,不過大多從政黨政治的角度切入,少有人提到在這次地方議員選舉,可見青年世代集結的現象,對台灣未來政治生態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
某位大黨提名的台北市年輕新科議員,在選後分享自己的競選經驗:大黨提名在這次選舉真正能加持的選票其實有限,顯示大黨的鐵票正在鬆動,而他身為新人並不像外界所想像的,有樁腳幫忙拉票(資深議員才有)。所以他只能靠自己勤跑選區掃街,每天到市場、宮廟、里民活動、義警義消等場合拜票,而他觀察到基層政治有一個很大的斷層,在這些場合只見年紀可以當他父母的大哥大姐,很少看到年輕人。
這恐怕也是全台灣的普遍現象;原因很簡單,年輕人白天都要上課上班,甚至到外地打拼。年輕人很少參與這些傳統的地方活動,幾乎被當作游離的空氣票,只能靠網路互動(如臉書粉專、直播、網路短片等)爭取支持,所幸他經營得當,加分不少。其實,在2014年就有經營網路社群的年輕人,以小黨姿態一舉取得桃園市議員席位的前例;這次選舉也有無黨籍的網紅當選台北市議員。
這顯示網路聲量透過精準的競選策略,是可以轉化為選票的。另一方面也表示,原本不太參與傳統地方政治的青年世代,透過網路社群得以被凝聚,藉由這些新科議員發聲,形成新生代的政治勢力,而在都會區尤其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兩大黨還在摸索、學習經營網路之際,這給小黨、甚至無黨籍新人難得的出頭機會。
有評論指出,這次選舉「滋養第三勢力20位新科議員」(連結),其實我們的目光不要只看到這些小黨的當選者,從比較長遠的眼光來看,即使落選,依然收穫甚多。譬如在台北市某選區,我們就見到一個小黨推出的年輕人從零開始,沒錢、沒資源、沒人脈,不到一年時間的努力,就爭取到五千多票,其中不少是年輕選票,未來若能持續在地經營,仍大有可為;畢竟年輕是他們的最大優勢,時間是站在他們這一邊的。
作者 / 路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