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民眾感受經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逛百貨公司的時候感受買氣、或是其他人消費是否大方,然而內需沒有被提升,沒有提振買氣,大眾對經濟的感受自然不會太好,對比政府宣稱的經濟成長,相對剝奪感就更是明顯了。
前一陣子有網友替蔡英文做了經濟上平反的懶人包《總體經濟-你所不知道的蔡英文與民進黨政府》(連結),衡量蔡英文與馬英九時期執政的經濟表現,發現蔡英文不管在外資的投資、出口總額、GDP成長、股市表現都遠高過馬英九,打破了長期以來國民黨宣稱他們最會拼經濟的迷思。
雖然整體環境受到全球的連動,但蔡英文在爭取國外投資、產業轉型、簡化投資上都有明顯的進步,再加上蔡政府在美中貿易戰中並沒有錯誤的站到中國那一方,避開了美國的貿易懲罰,因此能搭上這場貿易戰的順風車。
然而,如果GDP成長、出口新高、股市萬點超過一年,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那為什麼人民都還是無感呢?
首先,這些總體經濟的數值有些過度專業,並不容易理解,總體表現也不是一般民眾能感受到的數字。再進一步問,這些經濟表現,真的有平均分配給所有人民嗎?
台灣一直是出口導向的國家,因此政府經常以貿易順差、出口總額等來衡量經濟表現,但台灣出口的產業以製造業為主,做的是代工與產品製造。製造業,從2001年到2016的15年來,從294萬人增加到355萬人,從4成4減少到4成,而服務業從371萬人增加到527萬人,增加156萬人,佔總就業人口比從5成5增加到近6成。
這幾年台灣產業明顯往服務業轉型,且新投入的勞動力也有很大一部分進入服務業。
也就是說,在出口表現亮眼的時候,其實還有很大一群從事服務業的勞無感。服務業中佔最大宗人口的「住宿與餐飲業」,從2011年到2016年的五年之間,利潤率減少了2.4%。單看收入占比的話,佔就業人口6%的「住宿與餐飲業」只貢獻了總產業1.5%的收入。在服務業中,不只是「住宿與餐飲業」、就連「出版、影音製作、傳播及資通訊服務業」、「不動產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利潤率都是在下降的。(不動產業變化主因為景氣波動)
因此不難想像,多數投入服務業的勞工,並無分享到經濟成長的果實,而利潤率不增加的情況下,也難以鼓勵老闆與員工共享,也無怪乎許多人對經濟是無感的。
蔡英文政府在出口為主的製造業上表現亮眼,卻在內需為主的服務業中,沒有刺激國內經濟而使之活絡,這也是接下來施政上最能主打的方向。
其實一般民眾感受經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逛百貨公司的時候感受買氣、或是其他人消費是否大方,然而內需沒有被提升,沒有提振買氣,大眾對經濟的感受自然不會太好,對比政府宣稱的經濟成長,相對剝奪感就更是明顯了。
作者 / 鹿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