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蔡政府在正名制憲上顯得消極被動,但在主客觀條件都未臻成熟之前,先求台灣能夠生存下去,也許才是現階段較為要緊的事。值此中美衝突加劇的當下,嚴守穩健的「維持現狀」立場,蔡政府這一點可以說是做到了!
2016年總統大選後,前總統李登輝發表新書《餘生:我的生命之旅與台灣民主之路》,再度引起政壇波瀾。他指出,現在有超過八成的國人希望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維持現狀」,台灣的現狀就是不隸屬於中國、獨立的狀態,台灣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個別的「存在」。他從未主張「台灣獨立」,因為台灣已經實質獨立,獨立與否的神學式論爭沒有意義。只要繼續保全中華民國的主權和地位,並修改憲法,把中華民國「台灣化」就好,不需要宣告台灣獨立。
解嚴之後,經過李登輝的民主改革,已使台灣與中華民國變得分不開,而做為下一任總統的陳水扁,大體上仍延續這條「中華民國台灣化」的路線。陳水扁時代儘管曾提出「一邊一國」論、終止國統會與國統綱領,和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但這些在台灣地位的持續進步上所做的努力,卻因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而中挫。
曾在2005年12月接受美國《新聞周刊》國際版專訪坦言「我們黨的終極目標是統一」的馬英九,在主政後果然步步深化兩岸關係,並主張「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而是「一國兩區」,非但使台灣地位向下沉淪,更且把台灣鎖進「一中」框架。特別是2015年的馬習會,多家外媒都以「兩國領導人皆同意中國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作結,對於台灣主權的傷害,莫此為甚。
2016年蔡英文當選總統,外媒分析代表著台灣民意向中國說「不」。這兩年多來,不僅再沒出現「一國兩區」、「兩岸同屬一中」等等會讓國際社會誤以為台灣屬於中國的官方言論,尤其在中國予我全方位的打壓更甚昔日的情況下,民進黨政府也都能守住不接受北京要求的「九二共識」的前提,並且對於對岸連斷我友邦、向國際蠻橫施壓改名、軍機軍艦頻頻繞台的回應也較以往積極堅定。
蔡英文政府的兩岸立場雖然以「維持現狀」為主軸,亦即「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推動兩岸關係,讓一些急切訴求揚棄中華民國體制、提出「獨立公投,正名入聯」目標的激進獨派不甚滿意,從起初的指摘批判,到後來甚至籌組聯盟、發起動員,進一步加大施壓當局的力度。
然而,這個「維持現狀」的政策背後,實際上也不脫「中華民國台灣化」的邏輯思維,不特符合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基調,也是當前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雖說一樣標舉「中華民國」,但不同於國民黨的,是以「中華民國=台灣」來區隔中國,不想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統合,而不是把台灣和中國綁在一起。這就是蔡總統在「雙十」談話中定調的,「中華民國(台灣)」是現階段的最大公約數。
固然急獨派一再攻訐「維持現狀」政策,聲稱美日政情有利於台灣,現在是「獨立公投」千載難逢的時機云云,但以美國來說,即便川普上任以來,台美關係有諸多重大象徵性的突破,但並不表示美國政府修正了「一中政策」。不久前,彭斯副總統在哈德遜研究所的演說中,除了譴責中國破壞台海穩定現狀外,依然強調將尊重三報一法所反映的「一中政策」;前國務院亞太助卿董雲裳也說,美中關係目前似乎正在惡化,但蔡英文對於處理兩岸關係的態度「非常成熟」,基本上只要保持穩定和一貫的政策即可。凡此皆是站在符合美國利益的「維持現狀」論點而來。要說美國會支持正名公投,恐係過度樂觀的想像。
台灣的國家型態特殊又複雜,因著偶然和意外的歷史進程,造就了今天中華民國與台灣命運交疊的現狀。用賴揆「務實台獨」的說法,即為「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名叫中華民國」。但無論如何,台灣國家正常化尚須正名制憲。只是這條充滿荊棘的漫漫長路,必須審時度勢,逐步推動,才能到達彼岸。
縱使蔡政府在正名制憲上顯得消極被動,但在主客觀條件都未臻成熟之前,先求台灣能夠生存下去,也許才是現階段較為要緊的事。而加強台美關係以制衡步步進逼的中國,更是箇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從近日彭斯和董雲裳的發言來看,值此中美衝突加劇的當下,嚴守穩健的「維持現狀」立場,致力於重建台美互信、不主動挑起兩岸爭端、也不給美國製造「麻煩」的蔡政府,這一點可以說是做到了!
作者 / 彭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