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多數的人很少接觸政治資訊;如今拜便利的社群媒體之賜,接收政治資訊的人才開始多了一些些、政治思想的傳播才開始變得容易一些些。須要持續改進的,是人們怯於/怠於思辨不同意見,還有無瑕/懶得/無能閱讀深刻文章的問題。
有一種說法是「社群媒體不但沒有讓社會變得更好,反而讓社會變得更兩極」。
背後的論點是:
一,社群媒體上的發言通常不是完整的論述,只是片面/片段的發言。
二,一般人的心態,總是偏愛看自己本就認同的資訊,對於不同的意見容易本能地排斥。
三,一加上二,於是人們不但沒有因為社群媒體而多元思考、深入思考,還雪上加霜地只想在自己的同溫層裡面取暖。於是認為「社群媒體撕裂了社會,造成了對立」。筆者倒是有不同的看法。
不同的看法
第一,「人們傾向於接受自己本就認同的資訊」是人類的天性,和社群媒體的出現沒有任何關係。
第二,工具先天上的特質與局限,不該視為「工具的缺點」。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充滿鬥爭的。有形的戰爭、選舉是鬥爭,無形的思想言論交鋒也是鬥爭。「威權思想」與「民主思想」的鬥爭、對立本來就是存在的。
只是因為種種原因,比如「威權體制的刻意打壓」(幾十年的戒嚴體制讓老一輩的人害怕討論政治,也間接讓年輕一輩的人厭惡「骯髒的政治」),以及「大眾傳播的媚俗」(只想用廉價媚俗的遊戲比賽與輕挑的言語機鋒來贏得收視率),讓「監督當選人」這種簡單的概念都無法傳播,更別說稍微深入一點的「民主為什麼可以當飯吃」、「為什麼談到普世價值就好像必須引進西方價值」、「為什麼沒做壞事的人也該抵制政府的監控」等等概念無法成為社會的主流共識。
換言之,長期以來,那些正確的政治理念無法贏得鬥爭、無法深入人心、甚至根本難以散播,所以多數的人們對於這些鬥爭(比如說為了衝破戒嚴所付出的努力、為了爭取民主自由所受到的酷刑打壓)一無所知、又或者視而不見;關心的人不多、理解的人更少,所以誤以為台灣過去的社會有多美好。
而今拜社群媒體之賜,關心政治、進而思考政治的人總算多了一點點。只是因為它的內容多是簡短的文句、人們按讚(在思想鬥爭上選邊站)的多是自己本來就認同的理念,於是乍看之下,就好像是「社群媒體激化對立」、「意見的兩極化撕裂社會」了。
其實社群媒體只是一種傳播思想、資訊的工具,一種思想鬥爭的媒介。它的特性是「簡短的文句容易被傳播」。這是社群媒體的特質所在,也是它的侷限所在。我們會批評「保溫壺害大家忘了漱口的美好」嗎?不會。因為每一種工具都有它的特質,也有它的侷限。「社群媒體」不過就是一種工具,適合於簡短、片面的發言,並且便於人們對於贊成的言論按讚、表達認同。如果我們不該批判「保溫壺讓大家忘了漱口的美好」,我們又為什麼要批判社群媒體讓人們的閱讀破碎化、思考淺碟化、立場兩極化?
真正撕裂社會、激化兩極對立的到底是什麼
真正撕裂社會、激化兩極對立的,從來都不是傳播媒介,而是刻意傳播「昧於基本邏輯與客觀事實」的錯誤論述。
關於「對於國家機器權力的制衡」。人們需要組織國家才能群策群力,也因此必須把部份權力託付給國家機器。這樣的「託付」到底應該到一個怎樣的程度、同時應該有怎樣程度的制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妨各自表述。關於這些問題,政治學、法律學、社會學的探討多如牛毛,輪不到筆者在此大放厥詞。
但是竟然有向來以客觀中立自詡的名政治記者在臉書上寫出「大陸的確不使用選舉來決定自己的領導人,但對岸在『養成與淘汰』機制之下,所產生的領導人,卻很可能遠比台灣的領導人,還要更『重視』基層民意」這樣的文章。
「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化」。完全缺乏監督制衡的權力,在「邏輯上」真的有不腐化的可能嗎?在「事實上」真的有不腐化的案例嗎?當一個以客觀中立自詡的名記者在社群媒體發表這樣在基本邏輯上不通、在客觀事實上不符的文章,讓對於政治本質思考不深的人誤信為真,更讓深知謬誤所在的另一方搖頭嘆息、破口大罵~~這樣違背基本邏輯與客觀事實的文章,才是真正的「撕裂社會、激化對立」。
結論
事實是,過去多數的人很少接觸政治資訊;如今拜便利的社群媒體之賜,接收政治資訊的人才開始多了一些些、政治思想的傳播才開始變得容易一些些。須要持續改進的,是人們怯於/怠於思辨不同意見,還有無瑕/懶得/無能閱讀深刻文章的問題。這些問題是人們自己的問題,如何能夠把問題算在社群媒體頭上呢?
也因此,有志於傳播政治理念者,不應自囿於「在社群媒體上發表短文傳播理念」,而應致力於寫出內容更深刻、但行文更淺白的文章,以吸引更多的人進行更深刻的閱讀、引發更深刻的思想激盪。
相關連結:該政治記者的臉書文章[連結]
作者 / 吳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