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遊不只可以鍛鍊一個人的外語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開闊一個人的視野,並且從學習獨立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培養出不一樣的人生寬度。
作者 / 林瓊媛
一艘船舶停在港灣是最安全的、但是這不是造船的目的。
海上總有暴風巨浪,在狂風暴雨來臨之前,船舶要能夠找到最近的港口停靠,雖然只是用繩索綁住船舶,卻可以避免風浪把船舶打翻而沈船。
造船的目的當然是要風帆四海,但海上總是會有暗礁、有暴風、有巨浪,在不見陸地的時候,那種與世隔絕和孤獨是我們無法想像的。船要出海要有天佑,還要有極大的勇氣和無畏的精神,這樣才能在假以時日平安的歸來。
身邊一起長大的朋友,包括我自己,為了理想、為了學業、為了體驗生活,一個接著一個到世界不同的角落,追尋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我們都很幸運,我們都有家人在精神上和經濟上的支持。在這個年代裡、旅行和壯遊並不是什麼罕見的事,但是如何能把這些經驗轉換成未來面對人生的正確的態度,需要一些智慧,更需要常識和知識。
6月19日出刊的商業周刊以「冒險先修」為主題,談到每一個人一輩子至少要有一次壯遊。達爾文在年輕的時候,乘坐小獵犬號到南美洲壯遊五年,旅途上他到處蒐集當地的動植物和昆蟲以及礦物標本,奠定了他日後進化論的基礎。中國古代壯遊的文化也相當盛行。李白是吉爾吉斯人,大老遠遊歷到大唐朝來,所以能寫出大氣且流傳千古的詩。司馬遷也是在完成他的壯遊及考察之後,寫下中國最偉大的歷史作品之一—史記。明朝的鄭和下西洋、唐朝高僧玄奘到天竺取經也都是一番壯遊,也都留下流傳後世的故事。壯遊不只可以鍛鍊一個人的外語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開闊一個人的視野,並且從學習獨立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培養出不一樣的人生寬度。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孔子說:父母在世的時候不出遠門,要出遠門的話一定要交代去處。這句話真正的理解是為:孔子強調做子女的,在父母在世的時候要奉養並孝順父母、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自己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鬥。出門在外的子女要時刻把父母的期盼牢記在心,並要記住「遊必有方」的準則。
壯遊並不是流浪,他是有目地並且懷抱壯志的。許多時候、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看世界的角度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