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近有兩件措施震驚世界:一是將數萬「低端人口」掃地出門;二是將討論「高端人權」(普世價值)的李明哲判處顛覆罪。前者屬低收入弱勢及外鄕打工族,北京以「清理安全隱患」為由,無差別的拆屋逐人,任其在零下寒天中自生自滅。後者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討論普世價值地點也在台灣,北京竟依最嚴厲的本國法令判刑,類似劉曉波及「七〇九大㧓㭪」的維權律師。在整個世界眼中,這兩件事無異對習近平十九大高調宣示的「民主法治」、「人民當家作主」、「尊重台灣現有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予以無情否定!
先說打壓「高端人權」。全世界大概沒有人會相信,網路討論(還稱不上宣傳或煽動)普世價值,是在顛覆一個看似前程無量的崛起強權。習近平既然宣稱要「民主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李明哲言論不正是適得其所、投其所好嗎?除非習近平是「葉公好龍」,愛的不是民主法治人權的普世價值,而是「被失蹤、被認罪、不上訴」的中共價值。或者更嚴重的,北京政權已進入「完美獨裁」階段,變成歐威爾《一九八四》中的大洋國,奉行「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真理部管說謊,和平部管戰爭,仁愛部管迫害」,也就是「強權即真理」!
李明哲的無辜判刑,不只美國政府認為罪名模糊,國際人權團體認為本案「是中共十九大後對台策略的重要指標,試圖向台灣宣示中國大陸對台灣擁有司法管轄權,也就是強迫台灣人當中國大陸人」。紐約時報更一針見血指出,李明哲案是中國對台心理戰的「最新一擊」,試圖在台灣民眾心中埋下最深恐懼,藉此「馴化」台灣人,造成寒蟬效應,乖乖依中國劃定的紅缐行事。
依以上國際人權團體及媒體看法,顯然中共對台灣的「維持現狀」並不滿意,要符合他們定義的兩岸關係才會滿意。而為了達成這種兩岸關係,類似李明哲案或更嚴厲的打壓,也就是侵犯台方國權、人權的行動,未來恐怕會越加強。台方最近充滿期待的「習近平善意」,或中共最近以「國民待遇」祭出的多項惠台措施,也可能只是基於暫時統戰需要(統戰本來就是暫時的、有階段性的),對部分配合的人給予「胡蘿蔔」,對其他不配合的人及中華民國政府繼續「大棒」伺候!
再說打壓「低端人口」。據說北京為維持人口規模,防止「安全隠患」,不惜驅離所有外來「低端人口」,人數可能達數百萬。他們忘了,高端低端人口各有職司(什麼工作都要有人做),而且國家更需要照顧弱勢民眾。把外來低端弱勢人口一概拆屋逐人,還說「馬上走,愛睡哪就睡哪」,這不是要逼沒地方去、已經視此地為故鄉的「落腳人」剩下死亡一途嗎?
全世界大都市都是外鄕打工族或移民族的「落腳點」。由於鄕村沒落,城裡工作機會多等因素,大都市外圍陸續發展出衞星村鎮或「落腳城市」,最終再連結大都市,成為其中一員。都市社會學指出,「都市化」就是人口從鄕村向城市轉移及聚集的過程;十九世紀工業革命造成史上最大鄕村向都市人口流動潮,1800年歐洲萬人以上城市只有22個,1900年10萬人以上城市已有136個,1910年再增為168個,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桑德斯2010年的《落腳城市》一書更指出:後代對廿一世紀最鮮明的記憶,除氣候變遷的影響外,應該就屬「人類最終大遷徙」、徹底從鄕村移入城市了。到本世紀末,人類將成為一個完全生活在都市的物種。而現代的「落腳城市」(即現代正常人口流動的終點),就是「人類最終大遷徙」的產物。1950年,全世界開發中國家只有三億九百萬人住在城市;到2030年,數字將提升為三十九億。而北美歐日等富有國家,在十九世紀人口仍以鄉村務農為主,當今都市人口卻已高達百分之七十二至九十五。
由此可見,北京驅離低端(外鄕)人口是違逆「人類最終大遷徙」潮流的,更別說慘無人道、違反中國憲法及基本人權了!桑德斯的書從中國重慶市邊緣的一個「落腳城市」說起,以次談及他造訪及研究過的各國「落腳城市」,最後得出極可貴的結論及建議:
「從鄕村流向都市,目的在於提升全家庭生活品質(包括匯錢回鄕下,改善鄉下生活及教育品質),簡陋的落腳城市就是他們邁向都市旅程的第一歩。他們犧牲了自己這一代,絕不是為了從一種貧窮換成另一種貧窮,而是要做為成功的都市人,就必須先經歷該階段。」
「對落腳城市,必須學會接納。昨日那些陌生的外鄕移民,不但會成為今天的都市商人,更會成為明天的專業人士及政治領袖。沒有這樣變化,都市就會停滯而死亡。政府也必須投注資金給予協助,三百年來的都市發展史已證明這樣的投資非常值得。反之,這些移民家庭如果被逐出城市,或受困為社會邊緣人,就會形成嚴重威脅,導致社會付出更大成本。在未來數十年,冒險遷入都市的鄕下人口將創下人類史上前所未有新高,本世紀將是都市化的最後一個世紀。我們若能善加把握,即可將這波最終移民潮轉變為長久進步的力量,促成貧窮的終結,造成可長可久的經濟,改善鄕村的生活。」
習近年在十九大報告一開頭就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確是高貴理想。既然如此,北京打壓「低端人口」與「高端人權」,難道不怕「有違初心、有始無終」嗎?
作者 / 孫慶餘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原文出處:風傳媒[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