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議委員會之所以成立就是在衝突中找到最大的共識及成果,協商未果時不要動輒以單純維護各自的利益,非必要出現意識形態的對立和分歧,第三方代表可以善盡公正、客觀、解答的義務
勞動部在八月中旬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經過多小時的激烈協商,最後敲定基本工資月薪將調升至22,000元,時薪調升至140元,預計明年一月一號適用。不過,基本工資調漲仍存在許多變數,據新聞報導指出資方並沒有接受最後結論,勞動部將審議結果,報請行政院核定實施的議程階段也傳出不同意見,甚至對22K這個負面數字有礙社會觀瞻之虞。
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的委員徵選、審議模式、會議過程及結論合意等程序是否具有法制效力的強制性,也一直是筆者長期關注的焦點。當然,從1997年時薪66元到2017年時薪有望升到140元,打工族、零工族也算見證一個混亂的時局中,有一件差可比擬「分配正義」的公共政策。
台灣基本工資調漲也是因應民選之後,朝野出現難得共識而所開出的政見,基本工資從1997年基本月薪的15,840(時薪66),歷經李登輝政府、陳水扁政府、馬英九政府、迄今蔡英文政府等四任民選政府,基本工資經歷二十年的調漲來到所謂的「22k」(月薪140)。
但基本工資調漲若要求絕對的分配正義,還得從台灣複雜的薪酬結構差異來作更細緻的政策規劃及可行性評估。例如,A君是領基本月薪卻沒有任何其他獎金或津貼的勞工,跟同樣領基本月薪但每年有一個月年終獎金的B君,並不能相提並論,尤其當政府提高基本工資時,B君可能會因為雇主降低年終獎金的額度抵銷了部分的政策效果。
基本工資調漲向來是勞動部官員頭痛的問題,將基本工資放在更大的脈絡和視角來看,它也是近年來台灣勞資爭議的核心,在台灣也是城鄉差距、南北對立、區域失衡、產業落差、政治選舉等種種因素影響下的複雜議題集聚,當然,甚至連經濟學家、政治學家或社會學家,以學術視角看待基本工資議題都會激盪處不同見解。
台灣薪酬結構採取在於「月薪制」和「時薪制」雙軌並行,與歐陸、美國、澳洲等高所得國家所採取的「時薪」不同,而台灣還有特殊的年終獎金、績效獎金、員工配股、加班津貼等福利措施,導致看待台灣基本工資調漲議題較為複雜。台灣的薪資雖低,但物價不貴,薪水不高但消費能力還不錯,但台灣的薪水一旦出國就知道可怕了。
關於台灣基本薪資調漲的特殊性因素,筆者認為需要連結更多的「大數據」資料庫來進行比對,尤其是針對基本工資的實際效果為何,作出更多有信度及效度的實證性研究,基於真理越辯越明的假設前提,提供勞動部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更多的軍備競賽投入。
最後,筆者也誠懇地建議勞資雙方代表,審議委員會之所以成立就是在衝突中找到最大的共識及成果,協商未果時不要動輒以單純維護各自的利益,非必要出現意識形態的對立和分歧,第三方代表可以善盡公正、客觀、解答的義務,但遇到真正決定時仍要清楚表達自身立場,否則共識結論意義不大淪為無效審議,審議委員會的法制化過程是解決上述問題的良方。
作者 /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