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歸電影,政治歸政治?從國內金曲獎到國際影壇對政治如此慷慨敢言,《返校》的電影工作者卻一遇到涉及政治議題的素材就退縮,不敢去探討真相,這樣的電影視野是否太狹隘了?
年初《返校》國產遊戲一推行,立刻在國內外爆紅,不僅讓台灣的電玩揚名國際,更讓許多在地年輕學子乃至於外國人認識到台灣傳統文化及那段陌生的白色恐怖血淚史。起初聽到將翻拍的消息時,吾人頓時充滿期待,盼望能拍出比電玩更精彩的劇情,然在監製李烈宣布該片「不談政治」時,內心失望透頂,真心覺得不如不要拍算了!
《返校》電玩裡之所以能引起台灣各世代共鳴的原因在於其穿插歷史背景非常寫實:對老一輩的人來說,這是他們最不堪回首的恐怖記憶,有些人心中的「小警總」烙印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對年輕一輩的人來說,「白色恐怖」透過電玩的間接呈現已不再是教科書上冷冰冰的詞彙,「天然獨」世代因而更渴望去了解過去與追求轉型正義的實踐。這些都是《返校》電玩「談政治」的結果,也是它廣受歡迎的主因。
然而遺憾的是,《返校》電影籌備人員卻選擇自我禁錮,思維儼然還活在「談政治很敏感最好不要碰」的戒嚴時代。對比之下,近日第28屆金曲獎頒獎典禮上,擔任開場表演的阿美族歌手張震嶽高舉「沒有人是局外人」毛巾,表達捍衛原住民傳統領域的立場;許多關心環保議題的藝人手拿「撤銷亞泥」的標語走紅毯,有得獎人上台致詞時不忘呼籲,大家站上街頭聲援反亞泥遊行;婚姻平權議題正熱, 一位香港獲獎女歌手公開出櫃喊著希望未來在台灣登記結婚等等。種種打破「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的陳腐枷鎖,除了展現金曲獎多元進步的聲音,更是以自由民主揚名國際的台灣之公民力量的體現。
更有甚者,放眼國際,歐美國家至今仍創作出不少有關納粹題材的電影,與台灣有類似威權統治歷史背景的南韓也常使用關於光州事件等人民反獨裁抗爭元素拍片。
從國內金曲獎到國際影壇對政治如此慷慨敢言,《返校》的電影工作者卻一遇到涉及政治議題的素材就退縮,不敢去探討真相,這樣的電影視野是否太狹隘了?
作者 / 賴彥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