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香港回歸中國緊密社會連結的現象,呈現出「一國兩制」失敗,是廣大的年輕人公開說,我不是中國人了,實證從「一國兩制」全面進入「一國制」的消逝民主,也成為台灣未來值得借鏡之處。
英屬香港(British Hong Kong)於1841年至1997年,百年期間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又稱為英殖時期、英治香港時期或者港英時代。英屬香港政府稱為香港政府,但後來因香港主權移交給中國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簡稱一樣,當地傳媒為了區別劃時代的主權轉移,將英屬政府稱為殖民地政府或港英政府等,以區別兩者。1997年7月1日,香港通過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確認將主權移交中國,結束英國亞洲殖民地時期,彭定康成為末代香港總督,取而代之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
主權移交給中國成為內地,也造成兩個世代的衝突歸屬感,大量的移民潮和人心惶惶,如何成就中國,又如何矛盾歸屬於平淡?20年期間,足讓初生嬰兒轉變於成年人。回歸的香港,為何人心沒有跟著回歸?習近平時代的大中國夢又如何面對貌合神離的高喊民主化香港呢?
其實中共一向都視為「統一台灣」為首要目標,但還未定明手段是以「和平統一」或「武力統一」,因此於1979年提出「一國兩制」政治口號,來為台灣量身訂做,只是後來收歸香港於中國並為了解決問題和驗證此政治體制,而才用於香港。俾能收歸香港主權,又能減少衝突來維持九七後香港長期繁榮,而成為中國的內地,之後北京確定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五十年不變」的政策方針來示範給台灣看。
可是這段時間換來的是30歲以上的港人僅有四成自認中國人,相反年輕世代的18歲至29歲年輕人僅3%自認中國人,創下九七後回歸以來的新低,中國從未停止與美國角力,從「一帶一路高峰會」有逐漸取代美國帶領新世界秩序的新大國姿態出現,但未拉抬港人對於香港的信心,原本1997~2007之間信心有六、七成,但現在離「港人自治,五十年不變」還有三十年,卻創造出不到一成的新低。
因為兩個不同的政治體制,香港猶如國家般的有享有高度自治權,擁有自己的奧運代表隊、邊境關口、護照與貨幣,以及不同於海峽兩地的英式法治,顯然超出一般國家的地方自治權,不同於台灣當地政府的自治權,而更接近於邦聯體制(Confederation)。但維持兩制需要很大的代價,從北京開始收縮管制,一方面一味強化香港的「經濟功能性角色」,造成貧富差距加大,帶來房價高攀後遺症等,市場慘遭中資和中勞瓜分扭曲畸形環境,表現貧富差距的「基尼係數」飄升至0.539,更超越國際定義警戒的0.4。
然而又發生銅鑼灣書店事件、雨傘革命事件、黃之鋒拘捕事件,嚴重侵害香港法治自決《基本法》,然而中港兩地文化態度又不如此相同,開放香港自由行產生中國遊客帶來的隨處便溺、水貨客,及快速增加的「雙非嬰兒」問題,更對香港的基礎秩序、社會福利與教育資源分配帶來沉重負擔。
讓香港回歸中國緊密社會連結的現象,呈現出「一國兩制」失敗,是廣大的年輕人公開說,我不是中國人了,實證從「一國兩制」全面進入「一國制」的消逝民主,也成為台灣未來值得借鏡之處。
作者 / 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