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 2013 年正式宣布的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計劃,全名「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近日招開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一時受到許多報導,引發廣泛討論。
一帶一路的主軸是經貿,將新建大量的道路、公路、橋樑、港口等交通設施,目前約有 70 個國家同意參與,不只是沿路各國而已,也包含一些西方經濟大國。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主席,任上發起的一帶一路計劃,似乎以經濟貿易為主體,卻無疑也是深具野心的戰略計劃。如此龐大的架構中,也有科學的一席之地。美國的科學媒體《Science》,特別由Dennis Normile撰寫《China’s Belt and Road infrastructure plan also includes science》,簡介一帶一路大計中,與科學相關的部分。(BBC另一面向的報導:《「一帶一路」對習政權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習近平主席表示,中國打算在實行一帶一路時,也涵蓋許多領域的科技合作,例如人工智慧、奈米科技、量子電腦、智慧城市。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採用對環境友善的方式。在環境監測上,則希望採用大數據服務平台,還承諾將支持氣候變遷的相關項目。
一帶一路計劃在科學與技術方面,預計將在接下來的 5 年,招募訓練 5000 位外籍科學家、工程師、管理人才;也歡迎年輕科學家前往中國,進行短期的訪問研究;每年還預計提供10000 個獎學金名額,給開發中國家的學生到中國求學。另外,一帶一路也計劃設立 50 個聯合實驗室,只是是哪些領域及其細節,仍尚未確認。
涉及科學,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CAS,剛好與台灣的優良農產品標章一樣)勢必不會置身事外。一年前,中國科學院提出「數位絲路計劃」,打算統合40 個國家的科學家通力合作,靠著太空遙測技術,監控與管理自然資源、保護環境,以及應付災害。
而中國科學院在 2016 年秋天舉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聚集了來自貿易路線上,50 個國家的成員,尋求更多合作機會。中國科學院的院長白春禮(Bai Chunli)表示,中國科學院將一帶一路視為一個機會,能讓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
以上就是美國科學媒體《Science》,對一帶一路計劃的介紹,算是簡單又忠實的傳達了中國方面的聲音。由此看來,在一帶一路的科學與技術方面,中國希望傳達的訊息是,他們重視「創新」,希望與各國「合作」,培養和籠絡「人才」,大方向將「跟上世界潮流」。
一帶一路仍未正式上路,成效猶未可知。它看似希望無窮,卻隱憂重重;目前只能確定,中國政府在一帶一路作文大賽上相當成功。至於台灣暫時在一旁沒有參加,倒是不急於一時,我們不妨耐心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