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 獨立評論 . 多元觀點 . 公共書寫 . 世代翻轉

  • Home
  • English
  • 評論
  • 民意
  • 時事
  • 生活
  • 國際
  • 歷史
  • 世代
  • 轉載
  • 投稿須知

[轉] 孫慶餘專欄:放棄「中華台北」,走向「台灣」

  • 時事
  • 民意
  • 轉載

儘管台方委曲求全,只求參與國際會議;去年蔡政府代表甚至在WHA上自稱「中華台北」,連「台灣」都不敢說出口。結果委曲仍然不能求全,中共國台辦仍然宣布「台灣出席的前提和基礎不復存在」、「民進黨當局破壞了兩岸關係的共同政治基礎」。意思是,你不接受「九二共識」四個字,你再如何「維持兩岸現狀」、如何自稱「中華台北」,都不讓你參與國際會議。

國台辦一言驚醒夢中人。原來台方苦心孤詣保留「中國臍帶」的「一中各表」,中方全不領情。中共不接受「中華台北」,就是不接受「一中各表」(中華台北屬於一中各表,是當年兩蔣時代既要中國名分、又不准使用台灣名稱,既要參與國際社會、聯合國席位又已被中共取代 的「退而求其次」)。台方剩下中共可接受的選擇,只有屈身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也就是「一中原則」了!

而對蔡政府來說,努力了一年的「維持現狀」,竟然成為「竹籃打水兩頭空」,既不能取悅中共,也不能取諒台灣人民。蔡政府唯一能符合公民社會時代多數人民期待的選擇,大概只剩「放棄中華台北,走向台灣」了!

事實上,「放棄中華台北」的覺悟,蔡英文是有的。兩週前的路透社專訪中,她在未經詢問下,自己就嚴肅提到WHA,說「我們必須鄭重指出,今年台灣能否參與WHA,是兩岸關係非常重要的指標。我要再次呼籲中國大陸決策者,不要受到過去傳統思維與官僚體制的限制,做出不利於兩岸關係的決策。很多國家都支持台灣參與,且他們也都致函WHA,希望台灣能繼續參與。如果中國的決策有所偏差,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將會很大。因為台灣人民不能理解,為何不能參與專業性、非政治性的WHA會議!」

中共當然看過了路透社專訪,看過還做出國台辦上述宣布,顯示他們無視於蔡英文善意(民進黨執政,還堅持「維持兩岸現狀」,而且組成「老藍男」內閣,這確是對中共極大的善意)。而大家必須知道,台灣保留「中華民國」、「一中各表」、「中華台北」,要參與國際社會,是有賴中共相對善意的。因為台方所謂「排我納匪」的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清楚指明「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

20170510-「WHA需要台灣 台灣也需要WHA」記者會。(甘岱民攝)
民進黨團舉行「WHA需要台灣 台灣也需要WHA」記者會。(甘岱民攝)

聯合國一九七一年的二七五八號決議,實際是在說,「中國」在聯合國及其相關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無論使用「中華民國」「中華台北」等名稱,都「不合法」,都必須由中共安排,才能破例參與。而當中共收買某些國際組織負責人(如世衞陳馮富珍),祕密簽下「一中備忘錄」,要求發函台方時加注「依據一中原則」或「台灣是中國一省」,身為「局外人」的台灣根本無從介入及加以防範。

如果台方代表受此蓄意矮化,還滿口「中華台北」,不抗議中共與該國際組織負責人,那台方更形同仼人宰割,中華民國台灣的地位與「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有何不同?而且只要台灣一直「維持現狀」,有一天中共的計謀將會得逞,「一中各表」完全被「一中原則」消溶,中華民國不再是一個國家!

幾十年來,我們許多革新保台派,曲意維護中華民國(包括主張一中各表),不排斥兩願民主統一,因為覺得兩岸人民所受戰亂之苦已太多了,「雙贏」是兩岸問題最好的解決。台灣只要能保住國格,吃虧一點無所謂;尤其面對「中國崛起」,兩岸和平發展更是最好的選擇(過去三十年台資積極進入大陸,兩岸積極融冰,難道不是為了促進和平發展嗎?)。沒想到,這種善意最後換來的竟是中共更強硬的打壓。其原因只是中共躋身世界強權,九〇年代至今的「一中各表」被中共棄如敝屣,「九二共識」四個字成為打壓新藉口!

「九二共識」成為打壓台灣(蔡政府)的藉口,完全沒有道理。兩岸如果曾有共識,那絕不是「九二共識」,而是「一中各表」。從辜振甫「辜汪會談」(或稱「九二會談」)開始,兩岸來往的基礎都是「一中各表」。例如辜振甫與江澤民在北京釣魚台賓館對話,辜說:「江先生,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要有所突破,大陸方面總要務實的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江答道:「辜先生,我們兩岸之間不要怕有歧見,最重要的是,今後雙方要能坐下來談啊!」

九二會談之後隔年遂有在新加坡舉辦的第一次辜汪會談。(中評社)

聽江澤民這段話!比起今日中共的小理小器、片面中止兩岸協商,當年的江澤民、胡錦濤,甚至更早的鄧小平,是何等大國氣魄與遠見啊!

即使是民進黨政府,對「一中各表」也是接受的。扁政府時代,時仼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就發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政策聲明,指出:九二兩岸香港會談時,雙方為「一個中國」定義發生爭議,我方建議「以口頭上各自表述」方式解決此一爭議,陸方稍後致電我方,表示「尊重並接受我方的建議」。這就是針對「一個中國」爭議,「各說各話」最終成為「兩岸共識」的實際過程。

由上述辜蔡二例可以看出,九二年的共識是「各說各話」的「一中各表」,而絕不是「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蔡英文既是辜振甫代表團一員,後來又任扁政府陸委會主委,她怎麼會不知九二年的共識是什麼?中共居然要蔡英文接受九二年沒有的「九二共識」,這不是「大水冲翻龍王廟」、「盲眼人指責明眼人眼瞎」嗎?

台方苦心孤詣保留「中國臍帶」的「一中各表」,現在的中共全不領情。台灣要參與國際組織,「中國」身分也已是死路一條。既然中華民國、中華台北都是死路一條,都不能不掉入主權喪失及被併吞的陷阱,那台方就放棄中華台北,走向「實至名歸」、「好記好認」的台灣吧!反正「過不在我」,任何國家總是要爭取生存並積極求存的。這不但是一個國家天經地義的責任,也是一個政府對人民應有的擔當。

 

文章來源:風傳媒

作者:孫慶餘

Share this:

  • Facebook
  • Twitter
  • Email
  • More
  • Tumblr
  • Pocket
  • Pinterest
  • LinkedIn

Related

國際
2017-05-17 新公民議會

Post navigation

一帶一路大計中,科學也不缺席 → ← 從報稅系統中感受到這個政府對公共服務的態度

Related Posts

總統賴清德可展開「傾聽之旅」

民進黨在726大罷免與823七位立委罷免案失利,總統賴清德成為眾矢之地,賴不只成為藍白圍攻的首敵,就連罷免團體也對他感到失望,若賴清德未能及時重建信任,2028年政黨輪替恐怕成為定局。為了避免最糟糕的結果發生,建議賴清德展開「傾聽之旅」,聽取支持者與公民團體的心聲,才能在團結的前提下,拓展更多支持者。 自從罷免戰役挫敗後,民進黨開始改組,黨秘書長由內政部前部長徐國勇接任,數發部長、經濟部長即將換人,立法院民進黨團也有多位幹部請辭,立委吳思瑤宣布不續任幹事長,也有聲音要檢討黨團總召柯建銘。雖然府院黨人事有了不少轉變,但新官上任有沒有新氣象,才是人民最在乎的事情。 這次選舉失利,網路上有不少看法,比如網紅Cheap認為,「大罷免正當性不夠」,罷免方整天選舉唱唱跳跳,像是卡拉OK,距離人民距離太遠。 而財經網紅游庭皓贊同香港作家鄭立的論點,他指出只要給出足夠的承諾,便能吸引年輕選民的支持,年輕人對於抽象價值無感,與其告訴他們要守護什麼,不如讓年輕人清楚,支持可以獲得什麼好處和承諾。 而親綠名嘴也提出不少建議,比如政論節目主持人李正皓認為,民進黨在這次大罷免未能投注足夠多的資源與心力,相較於「四個不同意」未能給予足夠的重視。 這些建議五花八門、有些可能相互矛盾,也不一定有道理,但這些聲音的共同目標皆是指向執政黨,背後可能代表人民的期待或者不滿,如果民進黨想要獲得更多選票,決策圈應廣納各種不同的聲音,未來才能對症下藥,在未來選舉爭取更多民眾相挺。 現在距離2026年縣市長選舉與2028年總統大選不到3年,若賴清德想要贏得總統,必須要爭取超過五成的選票,才能贏得藍白聯盟下的總統候選人。 為了團結黨內,賴清德見前總統蔡英文有了好的開始,建議接下來要展開「傾聽之旅」,打入異溫層,聽取不同階層選民的聲音。賴也可效仿剛上任黨主席時舉辦座談會,讓推動罷免的公民團體們向總統表達意見,不僅能得到第一手的觀察,也能團結黨內、整軍備戰。 而「傾聽之旅」只是開始,重要的是把外面的聲音帶進象牙塔內,擺脫過去為人詬病的保守、老氣風格,讓府院黨的決策更能做出新氣象。

評析下一代巡防艦計畫

日前總統賴清德表示,將「重啟」下一代巡防艦計畫,從軍方人員口中可以得知,下一代巡防艦預計排水量從原本計畫的4500噸上升至6500噸,並安裝新一代的主動電子掃描雷達系統(AESA),採用新一代的作戰系統,同時裝載中科院自製的「華陽」垂直發射系統(VLS)。雖然海軍尚未公布未來確切的造艦數量、部署位置以及中科院是否具備開發主動電子掃描雷達之能力等,但從海軍的造艦計畫推論,下一代巡防艦應具備下列能力: 首先,從排水量來論,若將原先的計畫提升至6500噸,如此大型的水面艦,是海軍在一級作戰艦中的首次自製,目前海軍噸位最大的一級艦是2005-2006年向美方採購的4艘紀德級驅逐艦(Kidd Class destroyer)為其主力,總排水量逼近萬噸,從22日當天總統公開的談話推論,下一代巡防艦將有很大的機會取代現役的紀德艦,成為海軍噸位最大的作戰艦艇。 第二,賴總統當天前往蘇澳軍港視察,該軍港是中華民國海軍的主要港口之一,迄今也是海軍位於東部最重要的港口,也是168艦隊的駐紮地,該艦隊同時也是海軍所有的艦隊中,防空、反艦與反潛作戰最為完備的部隊,因部署於宜蘭,在戰略與戰術位置上別具意義,戰時更是花東地區相當重要的零時「海、空指管平台」。 第三,放眼望去,無論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南韓海軍、中共海軍、澳洲海軍等,其巡防艦的排水量噸位越來越大,原因在於所裝載的艦載雷達、機體本身相當巨大,自然需要更大的船體空間容納;在強調「防空、反艦與反潛」作戰中,船體必須乘載更多不同功能的彈藥,船體的滿載排水量自然呈現上升趨勢,從該角度來論,海軍下一代巡防艦的排水量約6500噸,確實相當符合實際的操作/作戰需求。 第四,平心而論,海軍現有的一級艦確實艦齡普遍偏高,雖然艦齡與作戰能力不完全畫上等號,但確實海軍一級艦的服役年齡平均超過20年,在現實的考量下,政府、軍方高層再度推動下一代巡防艦計畫,也符合區域情勢及建軍需求。 在過去一段時間,海軍下一代巡防艦遲遲無法定案,如今高層正式拍板,代表海軍的造艦計畫未來獲得執行的機會大為增加,在區域情勢尚不明朗的條件下,建軍為自保之道的方式之一。 作者:宋磊

U.S. Dual-Track Strategy

On August 21st,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 Director Raymond Greene met with Taiwan’s Minister of National Defense, Wellington Koo. The following day, he sat down with five Kuomintang (KMT) […]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但民意上的擁核訊號不容忽視

2025年8 月23日,第三核能發電廠延役公投落幕。儘管有超過七成投票者支持延役,卻因投票率不足、同意票未達法定門檻而未能通過。從結果看,制度上「非核家園」仍然是政策主流;但從民意觀察,這次公投卻透露出另一股強勁的訊號──擁核支持者的聲音已無法忽視,賴清德政府若繼續視而不見,將在能源轉型的路上承受更沉重的政治代價。 核三延役的民意屬於「隱形多數」,本次公投的同意票高達 434 萬,比例達 74%,遠遠超過反對票的 151 萬(26%)。然而,因投票率僅 29.5%,同意票未達全體選舉人 25% 的門檻,公投依規則判定失敗。這樣的制度結果,雖然讓執政黨鬆一口氣,但卻無法掩蓋「投票者壓倒性支持延役」的現實。換言之,即便整體社會存在冷漠與猶豫,但真正願意出門表態的選民,已經以壓倒性差距表明:能源安全、電價負擔、產業競爭力,讓他們更傾向支持延役而非盲目非核。 這股「隱形多數」背後的結構值得深思。首先,台電財務惡化與連年缺電陰影,讓民眾對再生能源的信任打了折扣。其次,AI、晶片、資料中心等高耗能產業快速發展,進一步放大了能源穩定的焦慮。最後,國際上歐盟、韓國、日本紛紛將核能納入「綠色轉型」工具,也使台灣社會開始重新檢視「非核」是否仍是最佳答案。對賴清德政府而言,公投未過雖暫時解除了政策危機,但並未解決根本矛盾。民進黨自蔡英文政府以來,長年將「非核家園」視為價值承諾,若貿然鬆動,恐招致基本盤反彈。 但能源轉型對賴清德政府而言,現實上的挑戰卻在步步逼近,尤其以綠能發展進度落後、天然氣儲備安全風險、火力發電空污壓力,這些都讓「非核家園」顯得理想與現實脫節。這次公投的結果,其實已經為賴政府敲響警鐘──即便制度上延役未成,但民意卻已經用投票表達對能源穩定的迫切需求。賴清德政府若仍將「非核」視為不可動搖的政治正確,恐怕將在未來幾年能源政策與選舉民意之間,甚至是台灣已向世界承諾在本世紀中葉達到碳中和,若無核能無法達到能源發電總占比1/4,台灣恐更陷入非核家園與碳中和的政策兩難。 筆者觀察這次公投的民意結構,發現擁核聲音主要來自三股力量:首先,乃中產與基層家庭:電價上漲直接衝擊生活支出,核能延役被視為「止血」方案;再者,是高耗能產業與就業群體:AI、晶片、製造業都依賴穩定電力,對缺電最為敏感;第三,是地方居民與青年世代:特別是中南部長期飽受火力發電空污之苦,核能反而被看作改善空污的選項;而青年則更務實,對「綠能是否真的可靠」存疑。這三股力量的合流,使得核能議題不再只是「技術與環保」的爭論,而是逐漸轉化為一種「社會公平與產業存續」的民意訴求。 公投門檻設計下的「冷漠多數」,公投未能過關,也反映出另一個現實:台灣社會對能源議題的「冷漠」。投票率不足30%,說明多數人對核能議題雖有意見,但並未強烈到驅動投票行為。這種冷漠既是非核政策的「防護罩」,也是擁核民意無法轉化為政策的最大瓶頸。制度上,25% 的門檻設計,保障了現狀的延續,也使任何挑戰現有能源政策的公投,都需要極高動員才能突破。因此,這次結果同時說明兩件事:一方面,核能民意比想像中強大;另一方面,冷漠大眾仍讓政策軌道暫時穩固。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但它已經讓社會看見一個事實:「非核家園」的社會共識,正在動搖。賴清德政府若要維持政治領導力,不能再將「非核」視為不可挑戰的價值標籤,而應該正視核能在能源安全與產業競爭上的角色,提出更務實的政策選項──例如評估延役技術可行性、推動小型模組反應爐(SMR)研究、強化核廢料處理方案等。忽視這股民意,只會讓能源問題持續惡化,並在 2026 九合一、2028 總統大選中,轉化為對民進黨最嚴峻的政治反撲。

Recent Posts

總統賴清德可展開「傾聽之旅」

總統賴清德可展開「傾聽之旅」

民進黨在726大罷免與823七位立委罷免案失利,總統賴清德成為眾矢之地,賴不只成為藍白圍攻的首敵,就連罷免團體也對他感到失望,若賴清德未能及時重建信任,2028年政黨輪替恐怕成為定局。為了避免最糟糕的結果發生,建議賴清德展開「傾聽之旅」,聽取支持者與公民團體的心聲,才能在團結的前提下,拓展更多支持者。 [...]

More Info
評析下一代巡防艦計畫

評析下一代巡防艦計畫

[...]

More Info
U.S. Dual-Track Strategy

U.S. Dual-Track Strategy

On August 21st,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 Director Raymond Greene met with Taiwan’s Minister of National Defense, Wellington Koo. The following day, he sat down with five Kuomintang [...]

More Info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但民意上的擁核訊號不容忽視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通過,但民意上的擁核訊號不容忽視

2025年8 月23日,第三核能發電廠延役公投落幕。儘管有超過七成投票者支持延役,卻因投票率不足、同意票未達法定門檻而未能通過。從結果看,制度上「非核家園」仍然是政策主流;但從民意觀察,這次公投卻透露出另一股強勁的訊號──擁核支持者的聲音已無法忽視,賴清德政府若繼續視而不見,將在能源轉型的路上承受更沉重的政治代價。 [...]

More Info

搜尋

精選文章

川習會的中美矛盾是戰略,不是貿易!

2017-04-08 韓非

八仙樂園爆炸案:缺乏常識造成的災難

2015-06-28 異想

彰化縣民輪替後的哀與愁

2016-03-06 許家瑋

新文明病: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似正在增加

2015-04-13 楊庸一

訂閱本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新文章並接收新通知。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