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 獨立評論 . 多元觀點 . 公共書寫 . 世代翻轉

  • Home
  • English
  • 評論
  • 民意
  • 時事
  • 生活
  • 國際
  • 歷史
  • 世代
  • 轉載
  • 投稿須知

冰封龐克:一款擊碎中國玻璃心的遊戲

  • 時事
  • 民意

這「最後一問」,就像在問中國人:「你們如今有錢了,人有13億了,有核彈了,敢跟美帝叫版了,但是值得嗎?」

Frostpunk/冰封龐克(中國譯為冰氣時代),由開發This War Of Mine/這是我的戰爭的11 bit studios所推出的最新作品,在全球都收到了正面評價 ─ 除了中國。這其中發生了什麼呢?

冰封龐克是一款令玩家反思道德的遊戲。 圖片來源:Frostpunk
冰封龐克是一款令玩家反思道德的遊戲。 圖片來源:Frostpunk

遊戲的內容

這是一款末日生存的經營遊戲。玩家要在被冰封的地球中建立庇護所,維持人民的希望,讓城市生存下去。
在過程中,你需要平衡資源發展,維持居住空間,同時簽署法案以管理人們的生活。
而就是這個法案系統,引爆了中國玩家的強烈不滿。

為了生存?

如同遊戲的說明,為了讓城市生存下去,你可能要簽署一些令人民反感,甚至是讓你反感的法案。
包括了:
-強迫人們24小時不間斷工作、派遣兒童進礦坑勞動以增加產能;
-在人民的食物中加入木屑以降低食物消耗;
-將屍體作為可利用資源加以回收,而非入土為安;
-強迫女性居民從事性服務以降低不滿;
等等。
而在遊戲的主線故事劇情中,你會面對更大的抉擇。
當人們知道你們是世界上唯一倖存的城市時,人民的內心充滿了絕望感,甚至造成了嚴重的內部分裂。
你必須要給他們生存的希望:透過宗教,或是通過紀律。

信仰與狂熱,秩序與濫權

這兩條路線都有各自的加值,可以增加人民的希望,減緩人們的不安。
但對於已經陷入絕望的人來說,你的初期措施對他們不起作用。
你需要用更大的耐心與資源來勸誘他們回歸,或是採用更激進的手段。
在宗教路線,你讓居民們組成的審判庭,會以你的名義懲罰那群分裂主義者。
在紀律路線,你讓居民們互相監視,並向你的親衛隊舉報那些另有所圖的人。
而這兩條路線的最後,有著遊戲中最大加值能力的法案:New Order/New Faith。

新的秩序,新的信仰

在遊戲中,不滿值過高或希望值過低都會導致遊戲,或是說你的統治,提早結束。
而當你簽屬New Order/New Faith之後,希望值會被鎖定,這讓你不用再擔心人們的想法,而能穩定地讓城市發展。
代價呢?沒什麼,死了些反對者而已。
不過,遊戲過程裡沒提到的是,這會影響你的遊戲的最後評價。

「值得嗎?」

當你撐過暴風雪,迎來日出之時,你的主線故事劇情到此結束。
遊戲此時會以快速撥放的方式,將城市的建設發展重播一遍。
而字幕上,寫著你對城市所做過的事。
不論是童工,屍體回收,或是其他,字幕都在提醒你做過了什麼。
然而,一旦你簽署了New Order/New Faith,或是其他使你能夠掌握莫大權力的法案時,影片的最後會寫著:
「城市存活下來/但,值得嗎?」

『我拯救了城市,你竟然質問我值不值得!』

說的精確一點,即使你害死童工,食用屍體或木屑,讓人們過勞死,或是整個城市都沒能存活下來,這些都不會觸發遊戲對你的問句。
而即使你送孩童們去學校,沒人加過班,供餐正常,人人住的溫暖,只要你簽了那幾個法案,遊戲都會問你「值不值得」。
就是這點,讓廣大的中國玩家們不滿。
『我僱傭童工,我開監獄,我派出警衛,我鼓勵市民互相監視,但是我在1887年的新倫敦讓565個人熬過了零下150度的極寒,你憑什麼拷問我的道德?』
『我玩一個遊戲,目的是娛樂一下,而不是聽製作組夾帶私貨的說教和道德批判,簡直是花錢找罪受!』
中國的遊戲評論對這「最後一問」的評價是:『就好像當你鼻青臉腫的贏得了一場不公正的拳擊比賽時,站在場外的裁判員突然端起火箭筒對你發射,而你只能下意識的雙手抱胸,心裡跑過一行行寫滿了F打頭單詞的彈幕。』

中國人的玻璃心:狼性文化的展現

中國的評論宣稱,這是他們「搞生產,促發展」的務實精神,只要人民得以溫飽,道德抉擇又算什麼?
而這不正是我們常常聽見的?「民主不能當飯吃」、「要拚經濟,不要講政治」。
這「最後一問」,恰恰擊碎了他們的中國夢與玻璃心。
每一次都說活下來最重要,然後把所有的衣冠文物文明成果都拋掉。
當因為道德不能當飯吃而捨棄道德時,就已經不是人在生活了。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
人和禽獸不同的地方,是很微少的。眾人把它拋棄掉;唯有君子知道它的可貴而保存它。

當然,如果你已經確定了「不要做為人」而存活,那麼就會引向兩種心態。
一是「我自知有錯,這個錯誤將成為我背負一生的枷鎖。」
二是「只有活人才能有道德,這是為了生存,我沒有錯。」
然而中國人選的是第三種:「我沒有錯(憤怒)!我沒有錯(憤怒)!我沒有錯(憤怒)!」

他們其實知道自己為了生存 ─ 讓大多數人存活的道德大旗,而做出了不道德的行為,這不道德行為並不會因為生存(讓大多數人存活)而被遺忘,但他們被提醒起這點時,就憤怒了。
這「最後一問」,就像在問中國人:「你們如今有錢了,人有13億了,有核彈了,敢跟美帝叫版了,但是值得嗎?」
他們其實無法抬頭挺胸的說值得,卻也拒絕承認不值得,所以憤怒。

道德思辨?在中國不存在的!

這個遊戲作為道德的反思是成功的。但是,對於生活於極權國家,被教導要讚美極權國家的中國人來說,這個思辨卻使他們的大腦當機。
因此他們選擇了憤怒,責備你這個破壞和諧的遊戲公司。

中國人啊!這麼做,值得嗎?

作者 / 法蘭姬

後文:《冰封龐克(2):一個沒有制衡力量的政府》(連結)

Share this:

  • Facebook
  • Twitter
  • Email
  • More
  • Tumblr
  • Pocket
  • Pinterest
  • LinkedIn

Related

中國 兩岸 思辨 道德
2018-05-14 法蘭姬

Post navigation

管中閔之爭不是代理人戰爭,是台大部落衝突 → ← 政黨輪替彰顯民主價值

Related Posts

維也納的弦外之音:林佳龍奧地利行能否開創台歐新局?

       外交部長林佳龍於9月中旬結束對捷克、義大利及奧地利的歐洲行程,在維也納出席「歐洲台灣文化年2025」活動並與多位奧地利國會友台議員、產業與文化界人士會晤。表面上看是文化外交的活動,但在當前中歐政治微妙、北京積極施壓的國際環境下,此行的層次與意義值得重新檢視。林佳龍在維也納出席的場地是享譽國際的維也納愛樂協會布拉姆斯廳,出席對象包含奧台協會主席、跨黨派國會議員與文化界人士,並由駐奧地利代表處主辦一系列「台灣文化年」活動。如此以國際級文化場館做為交流舞台的作法,顯示台灣刻意用「文化外交」作為切入點,除了用軟實力吸引國際焦點外,同時在北京外交包圍下,試圖走出屬於台灣獨特之路。      雖然活動以音樂與文化為核心,然仔細觀察林佳龍行程中與奧地利立法者交流的議題包含安全、人工智慧與供應鏈等戰略性議題。表示台灣在歐洲策略上採取「文化、價值、實利」三管齊下,用文化建立情感與認同,並把議題往科技安全與經貿連結推升,讓友台力量不僅止於道義支持,而有具體政經互動空間。        值得玩味的是,此行發生在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也在同期訪歐(包含奧地利)之際,兩位外長在相近時間出現在歐洲,形成一種微妙的外交角力。國際媒體注意到這種「同步性」,象徵著台灣外交不再限縮於「一個中國」框架、傾向擁抱多元及包容。相較於北京外交模式,隨著近幾年中國軍事及經濟崛起,過往採取「熊貓路線」的政策走向「戰狼外交」,試圖營造泱泱上國的壓迫感,符合其所對內宣傳的「東昇西降」印象。但中國經濟因內捲國際化及內需放緩,逐間威脅至歐洲利益,加上企圖聯合俄國來挑戰民主國際秩序,總使歐美人士將台灣與烏克蘭連結一起,即使在無熱戰下,台灣猶如民主政權與專制國家對壘的前線,在精神上守護著「民主自由」,這一個普世價值。       筆者認為,歐洲放寬林佳龍出席並多加宣傳,可視為漸進式突破;第一,透過高規格文化場館與跨黨派議員接觸,提升台灣在主流文化與政治圈的能見度;第二,將對話議題導向AI、供應鏈與安全,為未來的科技與經貿合作鋪路;第三,在北京外交壓力下,這種底層的民間與立法層合作,能形成難以單靠政府強制扼殺的支持網絡。換言之,也許此次參訪雖然並非政治上最高禮遇,但經長期發展將累積足夠政治資本與框架議題的能力。     然而,基於維持大國面子思維,北京可能加大對歐洲各國施壓,將觸手從正式外交擠壓至民間交流,尤其是那些與台灣互動較頻繁的國會人物與智庫, 也許短期內難以再複製類似路線,惟中國施壓一旦過度,如同干涉他國內政,所謂「壓得越大、反彈越大」,被施壓國長期將與之離心離德;例如,近幾年台灣與捷克之間微妙的關係。      總之,此次奧國文化之旅展現了台灣當前外交的一種彈性,在有限的外交空間內,用文化為橋、價值與經貿為樁,逐步搭建台灣新的國際支持網絡。當然,此非正式外交難以一步到位,需要時間與耐心苦熬。北京為台灣羅織的包圍網仍然緊密,但並非密不透風,只要公私齊心、強化國民外交深度,台灣外交成果必能在世界各處落地生根。 作者 / 劍藏鋒

軍方要正視成功嶺新兵打靶重傷事件

  日前驚傳一名新兵昨在成功嶺打靶時左臉中彈重傷,傷勢非常嚴重,尚未脫離險境,外界傳聞他變換射擊姿勢時未關保險誤射自己,該員所屬的陸軍十軍團表示,原因仍待查,但是並非未關保險誤射,然而外界仍對此一事件眾說紛紜。   不過在軍武圈、基層官兵內部對此一事件的討論,則集中在兩個面向,而這兩個面向也是軍中長年的沉痾。   首先是軍隊對用槍安全觀念的不足,只要涉獵槍械和射擊運動的的人都知道「用槍四大安全守則」,所謂的「用槍四大安全守則」就是: 一、槍口永遠指向安全的方向。 二 永遠假設槍內已有子彈上膛。 三、除非真正射擊,否則手指不得接觸扳機。 四、射擊時先確定目標所在及後方有無安全顧慮。   表面上,軍方雖然也把「用槍四大安全守則」琅琅上口,但是軍事觀察家趙武靈等許多軍武圈、退伍軍方人士都指摘軍方內部還是有許多人無視「用槍四大安全守則」,甚至在訓練新兵的時候也是如此,用便宜行事的輕忽態度去做實彈射擊,這次的意外是不是在這樣的情形下造成的悲劇,值得深入探究。   再者,出事的新兵所使用的六五式步槍,過去許多服役者在回顧新訓、服役或教召時都有談到該型步槍妥善率不佳的問題,「不是缺件就是麻膛」、「打靶時常卡彈」等感想在所多有,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其他軍方基礎裝備的保養狀況,而六五式步槍妥善率不佳的問題依然是現在式,近年來仍然成為立委質詢國防部的焦點,以及軍武圈不時議論的話題。可以想見,隨著未來擴大徵召義務役、後備役,使用妥善率存疑的六五式步槍,帶來的安全風險和影響基層官兵的士氣,都是可見的隱憂。   面對成功嶺新兵打靶重傷的不幸事件,國防部不僅要查明真相給家屬和公眾交代,更要積極面對軍方內部仍存在用槍安全觀念的不足和六五式步槍這樣基本裝備的妥善率不佳的問題,做出必要的觀念革新及投入資金改善單兵裝備,才能避免下一起類似悲劇的發生,捨此而不為,繼續因循苟且,只會讓更多志願役、義務役及後備役人員對軍隊更為失望,成為難以撫平的國防信心危機。 作者:局外人  

為什麼外國人喜歡 本土青年卻討厭學台語?

怎麼會這樣?最近有學生在網路表達「本土語必修課程」的不滿,也有支持10點上課的學生附議應刪除台語課程,獲得諸多聲音響應。另一方面,部分參加網路節目《中文怪物》的外國人比如白永山、陳安陽等人樂於講台語、上台語課程。來台灣的外國人對台語感到興趣,卻有一些台灣本土長大的年輕人對台語感到厭煩,台語發展究竟面臨什麼困境? 台語近年發展式微,許多人認為是受到中國國民黨推行的「禁說台語」政策影響所致,但在禁說台語的1940~1990年代下,仍有不少年輕人會講台語,反而在鬆綁使用本土語言背景下的00後年輕人是對台語最陌生的族群。所以台語年輕族群減少的關鍵在於台語難以跨代傳承。 台語式微與時代背景有關,過去國民黨大力推行「國語」,導致人民看輕「台語」,因此會台語的父母們使用華語跟孩子溝通,小朋友少了適合成長的語言環境。而隨著全球化時代到來,學生必須學習廣泛通行的英文,也重視被視為國際語言的中文。在台灣流行的「雙語學校」指的是國語和英語,至於台語,很多人認為只要在家學就好。 以現實功利角度而言,台語確實討不到便宜,英語無疑是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中國語也在全球普及,日語韓語具備文化優勢,若想要掌握未來,學習越南語、印尼語等東南亞國家語言更具競爭力。對台灣年輕人而言,學習台語的理由只剩下和爺爺奶奶溝通(但他們也很難活太久)而已,文化傳承、區隔中國、情感連結等理由,恐只有少數者認同。 台語面臨的危機當下,有一群熱心的家長們自發組成全台語共學團,高雄市北嶺國小也轉型成第一間台語實驗學校,台語復興看似有轉機,但若大環境沒有劇烈變化,中國語與英文為主流的結構未受衝擊,以立意良善的初衷推廣本土語言恐淪為「逆水行舟」,難以讓年輕人真心喜歡學台語、說台語。 想要救活台語,只靠學校的台語課絕對不夠,畢竟受過義務教育的台灣人,成長還是不懂英文,何況是被當外文學習的台語。因此我反而支持台語課程列入選修,讓有興趣的學生接觸台語,而非強迫不喜歡的學生學習台語,讓它們在教室體驗「坐牢的感受」,長大對台語產生敵意。 在全球化改變以前,體制外社團相比學校扮演更多重要角色,我們應更為重視面向兒童的台語共學團、學校的台語社、社區大學的台語歌唱班等團體,不只是鼓勵茁壯,更要親自參與,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若有指標性政治人物願意與小孩一同加入共學團,或是擔任台語社的志工,相信傳承台語薪火的力道會更強。 另外教育考試體制也需要更多變革,台灣許多大學都有開設台語文學系,但要以學測國語英文成績作為門檻,未免過於矛盾。建議應變革填鴨的聯考,讓各學校自由招生。若精通台語文有助於申請大學的台語文學系,相信有助於小朋友的學習意願。 作者/Oscar

普丁想用「灰色地帶」戰術消耗北約的伎倆會得逞嗎?

近日,俄國對歐洲國家的挑釁動作不斷,先是9月9日數十架俄國無人機侵入波蘭領空,引發波蘭及北約空軍戰機開火將其擊落,波蘭政府隨後援引《北大西洋公約》第四條要求與其他北約成員國商議如何因應。稍後在9月13日俄國無人機再次侵入羅馬尼亞領空;9月19日,三架俄國戰機侵入愛沙尼亞領空,滯留12分鐘才飛離。不僅如此,俄羅斯還宣布將與白羅斯舉行大規模聯合軍演,被外界認為矛頭是指向波蘭。   俄國短期內如此頻繁的挑釁身為北約會員國的波蘭、羅馬尼亞和愛沙尼亞,難道是大規模進攻中東歐國家的前兆嗎?各方都在猜測普丁政權的下一步動作。   就目前看來,俄國並無大規模進攻中東歐國家的能力,不僅是軍隊主力仍深陷烏克蘭的泥淖,再者白羅斯無意配合俄國升級行動(最明顯的例子是白羅斯迄今仍未策應俄國入侵烏克蘭的戰爭),而波蘭和北約在傳統軍力的優勢,普丁政權想在常規作戰上是討不到便宜的。既然如此,普丁政權到底懷著什麼企圖?   事實上,普丁政權正在以「灰色地帶」戰術消耗北約國家的意志,透過不斷跨越界線(但是不會太過頭)的行動,如派出無人機或戰機侵入領空但不開火,讓波蘭、波羅的海國家、芬蘭及羅馬尼亞等國陷入是否該開火擊落的猶豫狀態,透過這種神經戰讓這些國家和北約疲於奔命,還可以測試出北約,特別是美國對這些國家的支持程度。而川普政府在面對俄國一連串挑釁動作的綏靖態度,更鼓舞普丁政權近一步軟土深掘。   因此,可以想見普丁政權在未來還會針對北約國家繼續這些挑釁動作,可能持續升級(但是保持在可以控制的程度),製造川普政府和歐洲國家在面對俄國的不協調和分歧,造成北約的虛弱和威信受損,進而瓦解北約。   普丁的計謀是否會得逞,端視歐洲國家的團結一致,以及川普政府能否真正看清普丁其實無意求和,只想陰謀分化歐美的意圖。而全力支持烏克蘭的抗戰挫敗普丁的野心,是歐美國家目前唯一可行的出路。   對於台灣而言,這並非遙遠的國際新聞,川普政府如何因應普丁挑釁動作的態度,將會影響中國的習近平政權在台海乃至於東亞的擴張動作是暫時收斂還是軟土深掘,因此台灣各界必須密切關注歐俄衝突的後續發展。 作者:局外人

Recent Posts

維也納的弦外之音:林佳龍奧地利行能否開創台歐新局?

維也納的弦外之音:林佳龍奧地利行能否開創台歐新局?

      [...]

More Info
軍方要正視成功嶺新兵打靶重傷事件

軍方要正視成功嶺新兵打靶重傷事件

  日前驚傳一名新兵昨在成功嶺打靶時左臉中彈重傷,傷勢非常嚴重,尚未脫離險境,外界傳聞他變換射擊姿勢時未關保險誤射自己,該員所屬的陸軍十軍團表示,原因仍待查,但是並非未關保險誤射,然而外界仍對此一事件眾說紛紜。   不過在軍武圈、基層官兵內部對此一事件的討論,則集中在兩個面向,而這兩個面向也是軍中長年的沉痾。   [...]

More Info
為什麼外國人喜歡 本土青年卻討厭學台語?

為什麼外國人喜歡 本土青年卻討厭學台語?

怎麼會這樣?最近有學生在網路表達「本土語必修課程」的不滿,也有支持10點上課的學生附議應刪除台語課程,獲得諸多聲音響應。另一方面,部分參加網路節目《中文怪物》的外國人比如白永山、陳安陽等人樂於講台語、上台語課程。來台灣的外國人對台語感到興趣,卻有一些台灣本土長大的年輕人對台語感到厭煩,台語發展究竟面臨什麼困境? [...]

More Info
普丁想用「灰色地帶」戰術消耗北約的伎倆會得逞嗎?

普丁想用「灰色地帶」戰術消耗北約的伎倆會得逞嗎?

近日,俄國對歐洲國家的挑釁動作不斷,先是9月9日數十架俄國無人機侵入波蘭領空,引發波蘭及北約空軍戰機開火將其擊落,波蘭政府隨後援引《北大西洋公約》第四條要求與其他北約成員國商議如何因應。稍後在9月13日俄國無人機再次侵入羅馬尼亞領空;9月19日,三架俄國戰機侵入愛沙尼亞領空,滯留12分鐘才飛離。不僅如此,俄羅斯還宣布將與白羅斯舉行大規模聯合軍演,被外界認為矛頭是指向波蘭。   [...]

More Info

搜尋

精選文章

川習會的中美矛盾是戰略,不是貿易!

2017-04-08 韓非

八仙樂園爆炸案:缺乏常識造成的災難

2015-06-28 異想

彰化縣民輪替後的哀與愁

2016-03-06 許家瑋

新文明病: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似正在增加

2015-04-13 楊庸一

訂閱本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新文章並接收新通知。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