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會這樣?最近有學生在網路表達「本土語必修課程」的不滿,也有支持10點上課的學生附議應刪除台語課程,獲得諸多聲音響應。另一方面,部分參加網路節目《中文怪物》的外國人比如白永山、陳安陽等人樂於講台語、上台語課程。來台灣的外國人對台語感到興趣,卻有一些台灣本土長大的年輕人對台語感到厭煩,台語發展究竟面臨什麼困境?
台語近年發展式微,許多人認為是受到中國國民黨推行的「禁說台語」政策影響所致,但在禁說台語的1940~1990年代下,仍有不少年輕人會講台語,反而在鬆綁使用本土語言背景下的00後年輕人是對台語最陌生的族群。所以台語年輕族群減少的關鍵在於台語難以跨代傳承。
台語式微與時代背景有關,過去國民黨大力推行「國語」,導致人民看輕「台語」,因此會台語的父母們使用華語跟孩子溝通,小朋友少了適合成長的語言環境。而隨著全球化時代到來,學生必須學習廣泛通行的英文,也重視被視為國際語言的中文。在台灣流行的「雙語學校」指的是國語和英語,至於台語,很多人認為只要在家學就好。
以現實功利角度而言,台語確實討不到便宜,英語無疑是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中國語也在全球普及,日語韓語具備文化優勢,若想要掌握未來,學習越南語、印尼語等東南亞國家語言更具競爭力。對台灣年輕人而言,學習台語的理由只剩下和爺爺奶奶溝通(但他們也很難活太久)而已,文化傳承、區隔中國、情感連結等理由,恐只有少數者認同。
台語面臨的危機當下,有一群熱心的家長們自發組成全台語共學團,高雄市北嶺國小也轉型成第一間台語實驗學校,台語復興看似有轉機,但若大環境沒有劇烈變化,中國語與英文為主流的結構未受衝擊,以立意良善的初衷推廣本土語言恐淪為「逆水行舟」,難以讓年輕人真心喜歡學台語、說台語。
想要救活台語,只靠學校的台語課絕對不夠,畢竟受過義務教育的台灣人,成長還是不懂英文,何況是被當外文學習的台語。因此我反而支持台語課程列入選修,讓有興趣的學生接觸台語,而非強迫不喜歡的學生學習台語,讓它們在教室體驗「坐牢的感受」,長大對台語產生敵意。
在全球化改變以前,體制外社團相比學校扮演更多重要角色,我們應更為重視面向兒童的台語共學團、學校的台語社、社區大學的台語歌唱班等團體,不只是鼓勵茁壯,更要親自參與,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若有指標性政治人物願意與小孩一同加入共學團,或是擔任台語社的志工,相信傳承台語薪火的力道會更強。
另外教育考試體制也需要更多變革,台灣許多大學都有開設台語文學系,但要以學測國語英文成績作為門檻,未免過於矛盾。建議應變革填鴨的聯考,讓各學校自由招生。若精通台語文有助於申請大學的台語文學系,相信有助於小朋友的學習意願。
作者/Os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