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長林佳龍於9月中旬結束對捷克、義大利及奧地利的歐洲行程,在維也納出席「歐洲台灣文化年2025」活動並與多位奧地利國會友台議員、產業與文化界人士會晤。表面上看是文化外交的活動,但在當前中歐政治微妙、北京積極施壓的國際環境下,此行的層次與意義值得重新檢視。林佳龍在維也納出席的場地是享譽國際的維也納愛樂協會布拉姆斯廳,出席對象包含奧台協會主席、跨黨派國會議員與文化界人士,並由駐奧地利代表處主辦一系列「台灣文化年」活動。如此以國際級文化場館做為交流舞台的作法,顯示台灣刻意用「文化外交」作為切入點,除了用軟實力吸引國際焦點外,同時在北京外交包圍下,試圖走出屬於台灣獨特之路。
雖然活動以音樂與文化為核心,然仔細觀察林佳龍行程中與奧地利立法者交流的議題包含安全、人工智慧與供應鏈等戰略性議題。表示台灣在歐洲策略上採取「文化、價值、實利」三管齊下,用文化建立情感與認同,並把議題往科技安全與經貿連結推升,讓友台力量不僅止於道義支持,而有具體政經互動空間。
值得玩味的是,此行發生在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也在同期訪歐(包含奧地利)之際,兩位外長在相近時間出現在歐洲,形成一種微妙的外交角力。國際媒體注意到這種「同步性」,象徵著台灣外交不再限縮於「一個中國」框架、傾向擁抱多元及包容。相較於北京外交模式,隨著近幾年中國軍事及經濟崛起,過往採取「熊貓路線」的政策走向「戰狼外交」,試圖營造泱泱上國的壓迫感,符合其所對內宣傳的「東昇西降」印象。但中國經濟因內捲國際化及內需放緩,逐間威脅至歐洲利益,加上企圖聯合俄國來挑戰民主國際秩序,總使歐美人士將台灣與烏克蘭連結一起,即使在無熱戰下,台灣猶如民主政權與專制國家對壘的前線,在精神上守護著「民主自由」,這一個普世價值。
筆者認為,歐洲放寬林佳龍出席並多加宣傳,可視為漸進式突破;第一,透過高規格文化場館與跨黨派議員接觸,提升台灣在主流文化與政治圈的能見度;第二,將對話議題導向AI、供應鏈與安全,為未來的科技與經貿合作鋪路;第三,在北京外交壓力下,這種底層的民間與立法層合作,能形成難以單靠政府強制扼殺的支持網絡。換言之,也許此次參訪雖然並非政治上最高禮遇,但經長期發展將累積足夠政治資本與框架議題的能力。
然而,基於維持大國面子思維,北京可能加大對歐洲各國施壓,將觸手從正式外交擠壓至民間交流,尤其是那些與台灣互動較頻繁的國會人物與智庫,
也許短期內難以再複製類似路線,惟中國施壓一旦過度,如同干涉他國內政,所謂「壓得越大、反彈越大」,被施壓國長期將與之離心離德;例如,近幾年台灣與捷克之間微妙的關係。
總之,此次奧國文化之旅展現了台灣當前外交的一種彈性,在有限的外交空間內,用文化為橋、價值與經貿為樁,逐步搭建台灣新的國際支持網絡。當然,此非正式外交難以一步到位,需要時間與耐心苦熬。北京為台灣羅織的包圍網仍然緊密,但並非密不透風,只要公私齊心、強化國民外交深度,台灣外交成果必能在世界各處落地生根。
作者 / 劍藏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