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學釋昭慧教授倡議,不領取普發現金新台幣一萬元。行政院長卓榮泰指示財政部研議增設「不領取」選項,將錢留在國庫。但是,政府面對在野黨民粹式立法的撒幣政策,政府的角色除了執行,難道沒有更積極的教育意義嗎?公民領取以後,真的認為這筆錢理所當然嗎?
首先,在野黨立委以「政府超徵稅收,還錢於民天經地義」為由討好選民,躲避大罷免浪潮;人民則以「台灣萬萬稅」為藉口,將領取現金視為討回自己的血汗錢。但這個論述,有理嗎?
我們從這個國家獲得的遠比你我想像中的多。從蔡英文到賴清德總統近十年的施政,政府以「全齡照顧」為核心,早已將福利滲透到你我的日常。育兒津貼每月高達5000元、拉近公私立大學學費差距每年補助3.5萬元、高中職全面免學費、300億租金補貼專案,乃至於預算從不足50億暴增至超過876億的「長照2.0」計畫,哪一項不是用稅收支撐的社會共好工程。我們享受著這些福利,卻視之為理所當然,就是最大的迷思。
況且,台灣真的「萬萬稅」嗎?數據是最好的清醒劑。根據財政部資料,全國近半數的綜合所得稅申報戶無須繳稅。而衡量國民稅負的關鍵指標「租稅負擔率」(總稅收占GDP比率),台灣2023年約為14.6%,遠低於日本的21.2%、韓國的20.4%與美國的19.1%,更不用提動輒超過30%的歐洲國家。台灣的總體稅負,在國際上僅屬「輕量級」。
這種「友善」程度,在海外生活過的台灣人感受最深。在美國,一次沒有保險的急診,費用動輒數千美元;在台灣,數百元掛號費就能享受世界頂尖的健保。在美國,一棟兩千萬台幣左右的房屋每年需繳納近百萬台幣的房產稅;在台灣,多數人繳納的房屋稅與地價稅總和可能僅需數萬元,卻讓我們產生了自己繳納了豪奢稅金的錯覺。
最後,釋昭慧教授的倡議,提供了一個公民反思的契機。選擇「不領取」,不代表道德上的優越感,而是一種清醒的公民意識。認知到國家的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理解到財政的穩健比短暫的小確幸更為重要。
卓榮泰院長指示研議「不領取」選項,是一個好的開始,但遠遠不夠。政府的責任不只是提供一個放棄的按鈕,而是要藉此機會展開一場深刻的社會溝通,告訴人民,我們繳的稅,去了哪裡;我們享受的福利,從何而來;普發現金的背後,犧牲了什麼。
作者:秦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