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的政治達人圈,一直流傳著這個故事:
經媒體多方傳播後,不幸地,選民從此就對他,

反正,當前流行的「民調」就是一堆數字,任人解釋、宰割。
台灣最可靠的民調經常是不對外公開的。從經驗得知,
八個月的數據能預測三、四年後政治動力滾動後的結論?
台北的政治達人圈,一直流傳著這個故事:
經媒體多方傳播後,不幸地,選民從此就對他,
反正,當前流行的「民調」就是一堆數字,任人解釋、宰割。
台灣最可靠的民調經常是不對外公開的。從經驗得知,
八個月的數據能預測三、四年後政治動力滾動後的結論?
你我年輕時,若讀過「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大概都會相信會把「禮義廉恥」注乎於心,形乎動靜「君子之學」的師表人士,一定不會和類如「黑龍會會長」之徒同框,互相拉拔,亦步亦趨,看來像是「相看兩不厭」的兄弟姐妹 ! 理由很簡單: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傳播我的白道、聖賢的道理;你組織你的黑道,大碗酒大塊肉,大哥小弟,插血為盟。看來兩者之間不可以道里計,除非「黑白無間道」:禮樂不興,名不正,言不順,禮失求諸野,只有在黑龍會的徒眾中才能找到「禮義廉恥」! 撰寫「廉恥」的顧炎武先生,假如作者昔日被貫輸的「國學」沒錯,是桐城派大師:一生樸樸風塵,騎著驢子,帶著一大串書籍,驢上驢下,除了思想、著作外,就是戡查三山五嶽,軍略重地,作「反清復明」的準備。 所以,台灣有學人師表者,賢賢易色,以傳播顧炎武「廉恥之學」為職志,甚至不惜向異道邪門探索,聯結下層基礎,人多才能勢眾,量變造成質變,作「反清復明」的準備乎 ? 因此,熟稔「廉恥之學」的為人師表者,到底是要反哪個「清」?復哪個「明」?實在令人好奇。還好為人師表,大概也念過「師說」,知道人師的重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 人家可真的是身體力行,言教不如身教,已經在「人民電視台」巨細靡遺,清清楚楚的表態,說個明白:到底誰是「清」?誰是「明」? 有歷史學家稱中國共產黨革命是第二次「太平天國」之亂。只是這次學乖了,不再以外來的「天父天子」之學作為上層意識形態,而是學習曾國藩,用基於文化道統的民族主義作為號召。 百年來不得不承認人家效果奇佳,成績斐然,雖然哀哀劬勞人民付出的代價奇高。「新版太平天國」的策略一定會被繼續沿用,尤其用「禮義廉恥」之學,對付台灣異己,特別功效奇大,—— 至於共產黨自家黨內有沒有「禮義廉恥」?那就見人見知,另當別論了!共產黨除了無所不摧、基於毛澤東思想的「民族主義」外,中國政治哪需要其他道德? 所以教「禮義廉恥」的和搞「黑龍會」的,沒有道德上的矛盾,水乳交融,相見歡,只要在「民族主義」見解上說得通,哪需要其它政治道德的考量 !中國大陸已經如此,台灣呢?有教師、學者努力跟上,他們大概忘了顧炎武先生除了談「廉恥」,也談「士大夫無恥是謂國恥」,顧先生一定沒有想有數百年後,無恥的士大夫仍然橫行,而且變本加厲 ! 作者: 王充
近年來,可以看到中共對台灣不斷提高文攻武嚇的頻率,除了國際上的打壓,更有無數的軍機和軍艦繞台挑釁。在此同時透過台灣藝人進行統戰更是家常便飯,這樣的中國很明顯就是敵國。在這樣的前提下,卻有北一女的老師赴中國接受中國央視的訪問,批評賴清德將中共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這很明顯就是敵我不分吧? 其實很多接受國民黨大中國教育長大的人都有著這樣的情懷,雖然在台灣出生、長大、工作,享受台灣帶給他們的便利生活和民主自由,卻一心嚮往著那個不存在的秋海棠中國,自認是中國人,並幻想著中國即將成為世界強國,殊不知這想法早已脫離現實。現實中,蒙古國已經脫離中國獨立,而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文革、獨裁統治之下,大部分人的文化、衛生,還有薪資水準都跟台灣是不同等級的了。這些親中人士總是對中國抱持著友善的態度,以為中國仍是那個課本中的泱泱大國,卻沒有看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背後的殘酷現實,是新疆集中營、簽下和平協議而被血洗的西藏,因反送中運動而被武力鎮壓的香港等。 這樣的中國,正虎視眈眈要併吞台灣,總統賴清德依法將之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何錯之有?當歐美各國都已經動起來要防堵各式各樣中國勢力的滲透,怎麼還可以活在那個美好的舊日中國情懷之中?若是真的嚮往中國文化,那怎麼不用古代對仁君的標準要求中共呢?將人民視為韭菜,可割可棄,整天窮兵黷武對周圍國家嗆聲,甚至想要併吞不屬於中國的台灣,區桂枝這些親中人士們難道會不清楚嗎?正常民主國家的人,誰會想要拋棄自由,被中國併吞呢?區桂枝老師們若真心想成為中國人,應該身體力行,而不是變成中共的傳聲筒才對。他們這一世代親中人士的集體盲點值得我們好好反思。 作者:向陽之花
上個月,日本首相石破茂陷入對國會議員發放商品券,陷入違反政治獻金法爭議,民調滑落谷底同時,也遭受同黨舊安倍派議員的要求下台並改選黨主席。前首相岸田文雄,在更之前也因卸任後捲入不法收受政治獻金、回扣的醜聞,造成內閣中的安倍派成員被迫去職。這些種種黨內醜聞,事實上,也讓日本派閥政治文化被放大檢視。 「派閥」可以說就是指日本自民黨內的種種派系。雖然自從去年初因為自民黨內政治獻金醜聞擴大導致六大派閥解散了四個,僅剩下麻生派與茂木派仍存在,但不管是檯面上台面下,我們仍然可以處處窺見派閥的影子,等於說派閥僅是名義上的消亡,「名亡實存」。 回顧派閥形成的起因,可以追溯回1955年的保守合同,為防範社民黨這樣的左翼勢力,自由黨與民主黨的聯合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日本第一大黨「自民黨」,並維持一黨過一個半席次的「五五體制」長達近40年。因此,自民黨從根本上就是有兩個不同的意識形態合而為ㄧ,兩派人馬爭奪黨內主導權拉幫結派,就成為了派閥政治開始。 事實上,派閥的起因,可以追溯回1955年的保守合同,為防範左翼勢力,自由黨與民主黨的聯合。因此,自民黨從根本上就是有兩個不同的意識形態合而為ㄧ,兩派人馬爭奪黨內主導權拉幫結派,就成為了派閥政治開始。 從利益的角度觀之:派閥政治可以有效達成兩個雙贏目的「恩庇侍從」、「人事安排」。前者,以前首相田中角榮為例:由於他本身是建設業的企業家出身,握有龐大資本與工程資源可以發包,所以,他可以透過一些公共建設的項目或是政策的安排給地方選區的派閥成員,提供庇護,讓其能以此創造就業機會提升選票,以換取他在黨內地位的支持與對他的忠誠。除此之外,因為黨主席的選舉只需要自民黨議員的投票。因此,自民黨內有意角逐或是連任黨主席的人,也都必須獲得基層議員的支持才也機會領導政黨,兩者之間達成一種「互惠」的關係。後者,在黨內,派閥在人事安排也具有重大影響力,各派閥領袖通過協商與利益交換,在不同派閥之間分配黨內要職與內閣職位,無形中也強化了黨員對加入派閥的誘因。 然而,在先後歷經洛克希德案、瑞克魯特案與東京佐川急便事件等和收受不法政治獻金相關的醜聞。使得派閥不停分裂重組,伴隨醜聞讓自民黨被信任度大不如前,也導致五五體制終結,在1993年,前首相細川護熙領導的反自民黨聯合政府的崛起代替了自民黨政權。隔年通過的政治改革法案將複數選區改為單一選區多數決投票制與區域比例代表制結合的混合制。造成自民黨在每個單一選區只能提名一名候選人,大大削弱了加入派閥吸引力。 至今,派閥仍在黨內職位任命與內閣安排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因此,自民黨的議員仍然會選擇加入派閥以獲得更多資源與機會推進其政治生涯,這使得派閥政治得以不停存續至今,縱使現任首相「石破茂」被認為是「無派閥」,但綜觀身邊重要的政府官員與黨內領導階層,可以發現被認為是自民黨權力核心的政務調查會「黨三役」,分別被來自「舊岸田派」的會長小野寺五典、「舊森山派」的幹事長森山裕與「麻生派」的總務會長鈴木俊一執掌,而議會中由「麻生派」與「舊岸田派」等構成的宏池會系與「舊安倍派」也仍然佔據相當大比例,派閥的身影依然無所不在。 作者:鄭宇宸
近期,政府終於正視國安問題,也進行多項措施來捍衛國安,其中有涉及對民眾言論必要之限制如驅逐鼓吹武統的陸配、調查上對岸央視的女高中教師等。然針對紅色滲透絕不可馬虎。想戰後初期,基於同盟國抗戰情誼,美國社會對蘇聯陣營態度並不排斥,卻隨著蘇聯核彈問世超乎預期,使美國懷疑國內是否有大量間諜。因此,在野心政客利用這股「疑蘇」氣氛下,麥卡錫開啟反共、以揪出間諜為志,民間蔓延一種被檢舉的恐慌。後因麥卡錫主義過於激烈,後來逐漸降溫,甚至蒙上被後世唾棄。然事實上,麥卡錫所揭穿的間諜,相較政府檢調較於日後,聯邦政府所破獲的蘇碟案尚不足一半,強如美國也被滲透嚴重,況台灣? 觀史可知,紅色國家已將政治意識型態轉換成宗教,達成政、教、戰合一,因此紅色信徒凝聚力強、善於滲透敵方內部,企圖達到內亂的諸多史證。作為被共軍接二連三擊敗,無奈留在台灣的國民黨,豈不循老祖宗「三不政策」,反而充當起在地協力者,此無疑拋諸抗戰的光榮,而屈服在內戰後的失敗史觀。 將言論自由作成對抗執政黨的武器,除了是藍營及國內極端人士企圖擾亂維護國安政策外,亦有七十多位學者背書,此誠引人擔憂,作為學者竟失風骨反而砲轟國內政府?甚至女教師在央視指摘綠營去中國化,竟使兩岸骨肉分離等奇異言論。就此,筆者分別對二者有不同評論。 第一,是學者們誤解,確實執政黨就「亞亞案」驅逐一事,有涉及言論自由的保障問題,然言論自由不能沒有限制,所謂「防禦性民主」概念從德國戰後興起,為防止下一個納粹再起。我國憲法也有類似規定,憲法增修條文第五條第五項規定「政黨之目的或其行為,危害中華民國之存在或自由民主之憲政秩序者為違憲。」如今,善用滲透的紅色政權,透過利誘與意識型態,將統一宿命與中華民族共同血緣綁定,無論心向中共原因如何,明顯地,以民主制民主路線,在我國民主教育尚未深植人心下,有許多人認為政府的預防性措施威脅人權,然對岸對人民高壓統治、剝奪基本權竟視而不見。從疫情殘酷封控政策與年年維穩經費創新高,即一個防民甚於防外的國家,豈能保障人民有安全且免於政府壓迫的空間。台灣當前不過加強效率執行法規,這些法規基於立院所通過,有民意基礎。此外,總統也未宣布戒嚴、開設太上警備總部或開啟緊急動員時期,卻一再抹黑當局欲回戒嚴時代,若在戒嚴時豈有亞亞武統論、教師赴中作樣板戲呢? 第二,是高中教師案例,其作為國文老師,面對民主轉型及政黨輪替後,台灣人對國家認同異議,係內部團結不高之因。來自於共同文化、歷史記憶不同。我國雖然淡化中華文化優位觀點,卻並未消逝僅以現代口吻道出中華文化台灣化的轉變,文化本就不可以民族主義、個人意識加以框架,國家是數百萬、千萬人的故事所堆疊出厚重的歷史大典。這位教師不能因個人情感去扭曲現狀,反而台灣是保護中華文化不留餘力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