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近年來每逢二二八紀念日前後,全台各地的蔣介石銅像就會變身,不論是被噴漆、蛋洗還是各種「裝置藝術」紛紛上身,這些為銅像「化妝」的舉動多半是為了抗議或諷刺作為二二八事件「元兇」乃至後來白色恐怖時期「劊子手」的蔣介石,就連最近超熱門的電玩「返校」,遊戲中也出現蔣介石銅像矗立的場景。由此可見,過世超過40年的蔣介石依然「陰魂不散」
多年來,民間不斷有呼聲要撤除這個威權統治的象徵,最近就有政治大學校務會議通過將設置蔣介石銅像處置委員會,討論校園內兩座銅像該何去何從,另外中興大學更直接將銅像移除,換成已故校長湯惠蓀的銅像。
毫無疑問,蔣介石銅像是威權統治的象徵,蔣介石本身也必須為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與戰後威權統治下各種侵害人權的事情負責,但正因為蔣介石的「劣跡斑斑」,更不可以如此輕易讓他拋棄他的「歷史責任」。我們應當將蔣介石銅像視為一種「負面遺產」(Negative Heritage),就像德國政府保留納粹時期的集中營一樣,保留的目的是要透過具體的場景、文物並配合相關解說,讓世人對於這段歷史能有更深刻的瞭解。
蔣介石銅像矗立的所在正是他存在的歷史脈絡,對於任何歷史文物來說脈絡是相當重要的,一旦脫離了他原本所處的脈絡,就會顯得空洞。如同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時期所發動的「去蔣化」,不少銅像也在當時候被移除,在沒有任何「配套措施」下,不少都改放至桃園慈湖集中管理,當地遂變成「慈湖蔣介石銅像公園」,還是地方政府推動觀光的亮點,反而成為推動轉型正義的一大諷刺。
轉型正義的目的之一在於面對真相,銅像矗立的本身正好提醒我們轉型正義的重要性,過去銅像的矗立只見歌功頌德的一面,但歷史本身不應該如此偏頗地呈現,尤其銅像本人具備如此正反兩面的評價時,更應該多元呈現歷史的脈絡,應該讓人民知道銅像矗立背後所反應的歷史意義,有人建議把蔣介石曾親筆改判政治犯死刑的檔案置於一旁圍繞銅像就是個不錯的發想。只把銅像拆掉、移走,實在是太便宜蔣介石了。銅身可以不朽,蔣介石的所作所為也必須永遠跟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