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暢銷書作者的身世造假事件,如果只有一個人說謊造假,不會造成這麼大的風波,需要省思的是,捧紅這本書背後的整個社會結構。
首先,出版社在整個過程中,是最容易對作者產生疑問的。也許一開始可以說,基於信任作者的善意而沒有懷疑,但這本書出版後,在網路上早就有人指出作者有問題,出版社卻為了本身的商業利益,一拖再拖,沒有明快的處理方式,直到作者自爆身世造假,出版社迫於外界壓力,只好宣布接受讀者退書,承擔出版這本書的損失。
此外,具名推薦的專家學者與文化人、來訪問的媒體、邀約演講的各種單位等,那麼多人跟作者實際接觸過,或者基於本身專業而閱讀本書,都沒人起疑嗎?
有的,有一位日本記者採訪過作者,撰文踢爆她的身世,網路上也不乏質疑作者的聲音,卻未引起台灣主流媒體注意。另外,可能有些人起疑,卻因為出版社的聲譽(畢竟是台灣知名的大出版社),還有看到其他人的推薦,所以選擇相信。
再來,大部分的人恐怕是盲從的,沒有發現其中異狀,而這是我們最需要警惕與自我檢討的地方。現代社會因為分工精細,加上資訊爆炸,我們不可能對接觸的每一樣資訊,都仔細查證確認,往往選擇信任所謂「權威人士」的看法,或當時的主流意見。這是此書流行於台灣社會的群眾基礎,而這樣的社會結構讓有心人有了操作空間,也造成整個社會的信任危機。
如果我們願意從這次事件學到教訓的話,回到每個人身上,我們可以做的事,是對所有來源的資訊,尤其來自媒體、專家學者,或所謂「權威人士」的意見,都不應該全盤接受,而是先有懷疑的態度,保持一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來判斷。
進一步來說,在自己知識範圍有能力判斷的資訊,如果覺得可疑或有問題,就應該大聲說出來示警,讓其他人也知道,形成一種「真理越辯越明」的氛圍,讓品質低劣甚至造假的資訊無所遁形。退一步來說,對於超出知識範圍而無力判斷的資訊,起碼不該盲目轉貼,或者輕易跟隨大眾的風潮。
每一個人都是資訊的傳播者,每一個人同時也是資訊的把關者,這樣才是一個比較健康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