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進行教育改革時,莫不以拔尖扶弱、成就每一個孩子為最高指導原則。提拔頂尖學生、扶持學習弱勢學生,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2015年臺灣15歲學生(國三生或高一生)進行PISA國際評量施測,2016年成績出爐後,台灣學生在數學成績方面表現優異,排名全球72個國家中的第四名,好不風光。但是表面數據背後的內涵分析卻驗證了許多第一線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的擔憂,那就是,扶弱不明顯,『拔』尖卻拔掉了臺灣頂尖程度學生的數量。
在過去,台灣學生在國際各項數學評量(例如:TIMSS、TASA、PISA)中,屢屢呈現高學習成就、低學習動機的兩極化現象。因為如此,台灣教育改革者莫不將考試制度視為萬惡淵藪,淡化成績比重,模糊化成績界線,拚力將試題簡單化,達到扶弱的目的。殊不知,上海、新加坡、香港等數學評量表現優異的地區或國家,其實都存在著高學習成就、低學習動機的兩極化現象。提升每一個孩子的學習品質,不是掩耳盜鈴地將考試題目變簡單、壓低分數比重就能達成,如何精進教師教學品質,點燃孩子的學習熱情,才是提升孩子學習品質的關鍵所在。
攤開科技部公布的PISA數學報告,數學科依學生的素養表現分為六層不同的素養水準。層級2以上界定為『達到基本素養水準的學生』,層級5以上屬於『頂尖學生』。2016年這份報告中,臺灣學生在素養水準5級以上的學生比例為28.1%,比2012年顯著減少約9%,其中主要原因就在於素養水準6級的學生比例驟降8%。至於素養水準低於2級的學生比例為12.7%,與2012年相比僅呈現略微下降的現象,效果不彰。
台灣頂尖學生的人數比例驟降,低成就學生的比例減少不明顯,不啻打了這些教育改革者一個重重的耳光,更是台灣教育競爭力的嚴重警訊。最大原因就在於,十二年國教推出的國中教育會考制度,計分方式僅分成精熟、基礎、待加強等三個粗略等級。中間一大塊基礎級使得中等程度學生索性不唸書,反正永遠達不到精熟級;頂尖學生也因此懈怠學習,反正數學科錯五題跟沒錯任何一題拿到的比序分數相同。惡性循環下,學生唸書意願缺缺,頂尖學生被拔掉,中等程度學生沒有唸書的目標,學習落後學生依舊不動如山。
十二年國教強調多元比序,掃公園當志工、當班級幹部、花大錢補習搶奪校外競賽獎狀等等都成了比序項目。刻意淡化學業成績比重,聲稱要提昇每一個孩子,卻是讓孩子疲於奔命,學藝不精。看到2016年的PISA數學成績,『拉低』每一個孩子已是血淋淋的事實,教改專家該想想另一套華麗的說詞來面對民眾質疑吧!
作者:秦靖
文章來源:想想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