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10日,所有在荷蘭境外執行飛行任務的KLM飛機,都收到了荷蘭總部發來的一則簡短無線電命令:「所有航班任務取消,聯絡最近的機場緊急降落。待命。」
大約有十多架KLM執勤班機在數小時之內立刻完成降落,有的飛機降落在巴達維亞,有的降落在倫敦,甚至是美洲的荷屬安地列斯──當時KLM的班機已經遍及了歐、美、亞洲;接著,他們透過當地的電台,知道了迫降的原因:納粹德國入侵荷蘭。
KLM的機組成員以及旅客們焦急地等待歐洲的消息;然而,他們等到的,只有從海牙傳來最後的命令:「不要返航。」
5月14日下午1點20分,納粹空軍開始對鹿特丹進行轟炸,宣稱要炸到荷蘭投降為止。總計德軍投放了97噸的炸藥,鹿特丹市中心被夷為平地。
5月17日,荷蘭淪陷。
荷蘭淪陷
第二次世界大戰始於1939年德軍入侵波蘭。但是早在此前,歐洲的情勢就已經變得很緊張:德國相繼入侵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義大利入侵了阿爾巴尼亞。這一切都指出,身為德國鄰國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很可能是納粹入侵的目標。但是荷蘭當局卻想效法25年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這是因為荷蘭不想放棄與德國的貿易關係。隨著時局推移,荷蘭政府意識到無論如何要進行軍備擴張以自保,可惜力道不足,而且為時已晚。
二戰開打之後,英國與法國對德國、義大利宣戰,組成同盟國,邀請可能被德國侵略的荷蘭加入;但是抱持著姑息心態的荷蘭拒絕了。1940年初,希特勒想要併吞低地三國以西征英國的計畫意外曝光,英國首相邀請荷蘭加入同盟國,仍然遭到拒絕。4月,德軍入侵丹麥與挪威,荷蘭要想保持中立的可能性又更低了,但是荷蘭政府依然不願意向德國宣戰。直到5月10日荷蘭被入侵,荷蘭都沒有加入同盟國–很諷刺的是,荷蘭民眾一直到被入侵的前一刻,都還樂觀地相信德軍不會攻打自己。
皇家荷蘭航空的總裁普雷斯曼也是這樣相信的,乃至於KLM對於二次世界大戰完全沒有準備。當德軍的傘兵空降海牙的時候,普雷斯曼正在海牙總部。KLM只來得及發出警報,要所有正在境外執行飛行勤務的班機就近降落、而且不要返航。海牙、阿姆斯特丹等主要城市很快就落入德軍的掌握,KLM總部也是如此;她與境外員工的通訊管道被切斷,也被禁止營業。幸運的是,荷蘭並沒有滅亡,KLM也沒有。
王室成員在荷蘭淪陷之前便出走到英國避難,在倫敦成立流亡政府;KLM總部雖然淪陷,但是在法國、英國的分公司依然存在,他們接管了總部的功能,指示荷蘭境外的班機如何應對。此時,KLM僅剩下三個區域航線仍在運作:西印度航線負責聯繫美國與荷蘭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安地列斯、庫拉索、以及阿魯巴群島);緊急降落在東印度群島的飛機則作為巴勒斯坦、澳大利亞、與巴達維亞的民間航班,受KLM的子公司荷蘭東印度航空管理;在英國迫降的五架KLM飛機則是加入了BOAC(英國海外航空公司),在英國政府的指揮下,作為自由西歐、英國海外殖民地、與倫敦之間唯一的聯繫管道。
加入BOAC的KLM班機,其機組成員全都是荷蘭籍的KLM員工,他們駕駛著被塗裝成迷彩運輸機的道格拉斯DC-3,在里斯本與倫敦之間頻繁往來。在英吉利海峽上,他們常常遭受到納粹空軍無情的截擊;其中,暱稱為伊比斯(Ibis)的班機,曾經因為截擊而三度迫降,最後更是被直接擊落,機上17人無人生還。
那是個無情的年代,但是民營航空公司KLM的駕駛員依然無懼硝煙,飛翔在戰雲之上,要為祖國解放獻上自己的熱血。
普雷斯曼的一廂情願
軍人出身的KLM總裁普雷斯曼,對於歐洲情勢的緊張,卻抱持著一種樂觀的態度。他認為歐洲在二十多年前,才經歷過一次世界大戰,沒有人會愚蠢到想要挑起另一次(顯然他錯了,人類就是這麼愚蠢)。因此,他認為德國與義大利所做的一切都只是虛張聲勢,藉此作為與債權國英國、法國談判減少賠款的籌碼。
普雷斯曼以及當時的荷蘭權貴、富商們都是這樣想的──普雷斯曼不僅這樣「想」,他還做出了他認為可以促進和平的作為:身為當時世界上最成功航空公司的總裁,普雷斯曼在歐洲與美國的政界、商界,都算是有頭有臉的一號人物;他帶著荷蘭主和派的人物前往德國與義大利,拜會軸心國首腦,想要以民間企業的身分扮演國家之間的潤滑劑。他深信他是對的–普雷斯曼順利拜會了納粹高層、甚至見到了義大利的總理墨索里尼。可是納粹的入侵,狠狠打了普雷斯曼以及所有荷蘭權貴一個大耳光。證明之前的拜會,都只是為了讓荷蘭鬆懈的一種手段。
荷蘭淪陷之後,普雷斯曼還是一心認為可以透過交涉的方式尋求和平。1940年的一個夏夜,普雷斯曼在家宴請了一位故友:KLM的一位瑞典機長馮.羅森伯爵(Count von Rosen)。晚宴中,普雷斯曼吐露自己祈望和平的心願,數次嘆道:「我到底該怎麼做?」「那麼,」這位KLM的機長、瑞典的伯爵這麼說道:「你可以跟我的舅舅赫爾曼(Hermann)談談。」普雷斯曼這才意識到,此刻他交談的對象,正是納粹德國政府中第二把交椅、空軍司令、蓋世太保首領–赫爾曼.戈林(Hermann Goring)的姪子!
幾天後,在這位瑞典貴族老友的引薦下,普雷斯曼以一介民間企業家的身分,到柏林拜會了戈林司令,彼此討論著一紙英國與德國之間的和平協議。普雷斯曼將這份和平協議草案提交到倫敦,由英國保守黨政治人物收受。草案基本上是一份用勢力重劃的方式,謀取一種恐怖平衡:由德國控制歐洲、美國控制美洲、換取大英帝國繼續掌握其領土與海外殖民地。英國保守黨稱這份提案「很有意思」,但是遲遲不對德軍回應。
沒有多久,戈林總司令便開始感到不耐,繼而對整天嚷著和平的普雷斯曼感到厭煩。1941年,毫無利用價值的普雷斯曼在海牙被逮捕監禁,他的親族與員工們立刻展開與納粹政府的交涉;隔年,納粹認為普雷斯曼已經對戰情無關緊要,釋放了他,此後他立刻宣布自KLM退休,與妻子退居鄉下,不再干涉公司事務。遁入地下的普雷斯曼卻展開了他復興KLM的秘密事業:隨著戰事的發展,他看出軸心必敗,於是與KLM裡面值得信賴的老部下們秘密聯繫,籌劃著要如何在戰後復興KLM。
飛翔的荷蘭人
荷蘭人的戰鬥並沒有因為荷蘭淪陷而終止;事實上,才正要開始。
威廉明那女王在倫敦的流亡政府,透過無線電對荷蘭境內的同胞喊話,鼓勵同胞們要堅定相信荷蘭終將解放。許多荷蘭人加入了盟軍,對德作戰;王儲朱莉安娜公主的夫婿貝恩那德王子(Prince Bernhard of Lippe-Biesterfeld)尤其英勇,他不只加入了盟軍指揮部協同作戰,更是通過英國皇家空軍的訓練,成為噴火式戰鬥機(Spitfire)的戰鬥飛行員,帶領編制在英國皇家空軍底下的一個荷蘭空軍聯隊:322聯隊,在空中與納粹空軍的V1轟炸機廝殺。322聯隊,是一個由荷蘭志願軍組成的聯隊,成員多半是KLM的機師或是荷蘭空軍。他們逃過了納粹的入侵與轟炸,僥倖活了下來,卻甘冒生命危險前往英國,加入322聯隊,在英吉利海峽之上獻出自己的生命。
我們在閱讀二次大戰的戰史之時,常常只關注在「主要」的參戰國德、義、英、法、以及美國身上,甚少關注這個在大戰之初就馬上淪陷的低地小國。有一則故事,或許可以讓我們一窺當年荷蘭青年們的愛國忠勇事蹟。
1940年9月,荷蘭淪陷後的一個黑夜,一名荷蘭青年騎著單車,越過比利時與盧森堡的邊境,逃亡到了法國。他找到了KLM在法國的辦事處,希望能夠透過辦事處的協助,前往倫敦,加入貝恩那德王子的麾下,對德軍作戰。此人正是普雷斯曼的次子:荷蘭空軍駕駛員楊.普雷斯曼(Jan Plesman),此時他年方21。在KLM法國辦事處的協助下,楊輾轉前往西班牙、葡萄牙,最後在里斯本登上KLM的飛機,前往英格蘭。在英國,他接受噴火式戰鬥機訓練,加入322聯隊。一開始他的任務是駕駛運輸機聯絡自由西歐地區,進行了超過一百趟的飛航任務;1943年,他駕駛著噴火式戰鬥機上戰場,與德軍的V-1作戰,擊落了12架敵機。
活躍的楊.普雷斯曼,被稱為「飛翔的荷蘭人」。
自從知道了兒子加入了英國空軍,人在荷蘭的老普雷斯曼便日夜擔心:一方面以兒子為榮,一方面擔心著他的生死。1944年9月1日,在法國北部的St. Omer,楊的座機被納粹德國空軍狙擊而墜落。據稱他的尾翼被擊斷,飛機在空中斷成數截墜地。1945年5月5日,德國戰敗,荷蘭解放。戰後,普雷斯曼悲痛地前往St. Omer,想要找到愛子的屍骨,卻找不到楊以及他的飛機殘骸;楊永遠地消失了。法國政府感謝他對解放法國所做出的貢獻,授予他十字勳章,由遺族老父普雷斯曼代為收受。
大戰期間,荷蘭總共被佔領了五年,有30萬人因為戰爭而死亡。種族屠殺、恐怖威權的陰影將永遠伴隨這一代人的記憶;而生者必須堅強,必須繼續活下去,儘管心中破了一個大洞。
KLM的重生
荷蘭皇室在荷蘭解放之後重回海牙。戰爭期間表現活躍的王儲配夫貝恩那德王子深受人民的愛戴,被任命為各個國營企業的董事長,荷蘭皇家航空以及福克航空工業(Fokker)也在其中。
普雷斯曼生意上又愛又恨的老對頭安森尼.福克(Anthony Fokker),早在大戰開始前幾個月,就因病在紐約去世,留下了一個群龍無首的福克航空工業。德軍入侵後,福克機廠被徵用來生產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這家公司似乎脫離不了戰爭的宿命。貝恩那德王子大力支持荷蘭的航空產業,望其在最短的時間內復甦。而早在戰爭後期就開始私下準備的普雷斯曼,與其部屬全力投入KLM的重建。
此時,荷蘭人普遍已經原諒了普雷斯曼在大戰中意圖與德軍言和的往事,KLM依然是代表荷蘭的國家之翼,受到民眾的歡迎;短短數月內,他們恢復了所有的短程航線;舊的航線中,只剩下當初費盡千辛萬苦建立的巴達維亞航線尚未恢復——因為荷蘭王國遇到了一個大麻煩。二次大戰以後,巴達維亞以及荷屬東印度群島陷入了印尼獨立的浪潮。這串「諸神遺落的珍珠」,數百年來歷經了荷蘭人的殖民統治、英國人的掌握、以及日本人的侵略,如今其獨立意志高昂。
「一個印度尼西亞,一個國家。」(One Indonesia, One Country)印尼領袖蘇卡諾喊出了這個簡單有力的民族口號,並且在日本投降後第二天宣布印尼獨立。荷蘭與印尼在1945年8月17日,展開了「印度尼西亞獨立戰爭」。戰事爆發,政府給普雷斯曼壓力,要他在最短時間內重建巴達維亞航線,以維持對殖民地的控制權。但是,二次大戰幾乎將KLM最重要的資產:飛機,摧殘殆盡。普雷斯曼在戰後隨即前往美國,與美國空軍洽談購買退役軍機事宜–KLM沒有時間等福克機廠重新生產飛機。幹練的總裁比戰前更加投入工作,彷彿想要透過埋首於工作來忘卻戰爭帶給他的傷痛。很快地,他挾著大量由軍機改裝的道格拉斯飛機,率領KLM重回巴達維亞–1945年底,他重新開通了東印度航線。
此時已經年屆56歲的普雷斯曼,並不因此而停下重建的腳步–他不只要重建KLM,還要把KLM帶到另一個高峰:他根據大戰期間KLM在加勒比海建立的空網以及領空交涉成果,建立了第一條從歐洲飛往紐約的航線。從此,歐洲人要前往美國,不再需要到英國搭乘渡輪,而是可以從阿姆斯特丹橫跨大西洋、直達紐約。
戰後國際旅行更加頻繁,KLM的乘客人數很快就翻倍了。普雷斯曼並沒有花上另一個十年來讓KLM損益兩平──飛行的時代正式到來,航空公司成為一門重要的好生意。荷蘭政府發現當年不得不養著的爛攤子如今變成一隻金雞母,興起了想要接管KLM的想法;而總裁普雷斯曼則是嚴正地回絕了,他只同意讓荷蘭政府持有少部份的公司股權。
幾年後,印尼獨立成功,荷蘭王國決定放手,從敵對的態度轉而與印尼政府合作。在這樣的氣氛下,普雷斯曼銜命協助印尼成立印尼航空(Garuda Airline),提供各種訓練、制度建立、以及維修服務。後來,他又陸續在各個開發中國家協助當地建立航空公司,包含了菲律賓航空、奈及利亞航空、阿根廷航空、以及委內瑞拉航空。KLM曾經是飛航業中唯一賺錢的公司;戰後她迅速重建自己的網路,成為航空巨人;現在,她更成為許許多多新興航空公司的母親、老師,化身為國際航空的領袖。
「天空連結了我們每一個人。」普雷斯曼晚年的時候常常這麼說。從紐約到阿姆斯特丹、到雅加達(印尼獨立之後將巴達維亞改名為雅加達),KLM的藍色翅膀在空中穿梭著,她的航班網路不只連接了不同的大陸,更連接了一個又一個不同的世界。
硬漢的殞落
1953年12月31日,普雷斯曼因為心血管疾病突然辭世。荷蘭社會以一個國家英雄的身分緬懷了他在KLM鞠躬盡瘁34年的時光;不僅荷蘭政府與皇室授予他奧倫治拿騷騎士團勳爵,普雷斯曼同時更被丹麥、瑞典、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等皇室授予國家榮譽。
1959年,國際航空組織為了表彰普雷斯曼的貢獻,追贈他第一屆「愛德華.華納獎」(Edward Warner Award)–這個獎章是表揚對航空領域有卓越貢獻的人物。至此,艾伯特.普雷斯曼一生功過蓋棺定論:他是世界航空第一人。
普雷斯曼生長於航空崛起的年代,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從一名飛行門外漢,自己爭取機會,在這個產業發展的各個階段扮演了關鍵角色。故事至此,讓我們來快速回顧他的航空生涯:
先是通過訓練成為戰鬥飛行員、成為航空聯隊主管;主動爭取主辦歐洲航空展、被任命為KLM負責人;爭取政府補助,讓KLM得以渡過航空業嚴重的不景氣;鴨子划水地與國外航空公司結盟、聯營、接管航線,成功拓展國際網路;勇於挑戰,達成當代最遠的商業航線以及首次不降落的洲際航班。
軟硬兼施,與各國政府周旋,為KLM打開了國際領空;開源節流,鐵腕經營,創造了航空史上第一次的獲利;雖然錯估二次大戰情勢,讓KLM陷入困境,但是在戰後一肩扛起了KLM復興的重任;在他的帶領下,KLM的網路遍及世界,扶持了新興航空公司,影響力無遠弗屆。
1919年,皇家荷蘭航空的董事會指派普雷斯曼監督KLM每日的營運,而他一做就是34年;在他過世的時候,身後留下的,是一個擁有超過員工13000人的航空帝國。
普雷斯曼的逝去,象徵著開創荷蘭航空史的第一代人過去了,而KLM的航程卻還要繼續下去。
作者:張焜傑
文章來源:想想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