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10世界人權日這天,超過20萬的公民走上凱道,支持婚姻平權的修法。這次短時間的成功動員,是社會的強烈表態,也無疑對衝突不斷的婚姻平權議題打了一劑強心針。總統府發言人對此表示支持,但行政院卻不願拋出自己的法案版本,只希望「社會有更多對話」,似乎是要讓議題持續醞釀到「取得共識為止」。作為婚姻平權的支持者,我認為蔡政府用「社會共識」當作消極不作為的理由,非但不恰當,還會對社會帶來更多的傷害。
一般的衝突理論都告訴我們,在一個議題當中,不同看法的兩造會在討論的過程裡去異求同,達成共識。這個過程會引發衝突,但也會增加社會內部的彼此了解。同時,因為雙方對程序的尊重,衝突過後會重新鞏固對制度的信任,促成社會的團結。因此衝突對社會的系統反而有正面的功能。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衝突都適用這樣的推論。有些衝突是在系統底下,對個別事件的反對。但另外一些,則是直接否定討論前提,甚至否定另一方的存在。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認為護家盟的所作所為不應該被繼續放任,否則只會對社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其中一個很明顯的理由,就是護家盟逐漸讓暴力成為常態。在日前另一次遊行中,婚姻平權的支持者遭到護家盟的群眾打巴掌、咬傷、妨礙行動、脫褲子,甚至用腳踹到肋骨斷裂。這些肢體衝突不但違法,更否定了民主討論的一個重要前提:「用數人頭代替打破人頭」,即是以說理取代暴力的大原則。
退一步講,就算我們聚焦到護家盟所提出的論述上,也讓人無法相信他們有溝通的誠意。婚姻平權的議題已經不是一兩年,光是哲學工作者朱家安自己一人所累積的論述,甚至多到可以出成一本書了。正方從倫理學、生物學、人類學、人權理論等不同視角,試圖消除社會大眾對婚姻平權的誤解。但與此同時,護家盟2013年年底在公聽會上說「同性婚姻通過,人就可以跟板凳結婚」──過了三年,他們唯一的改變,就是把板凳換成摩天輪!這些論述,不管是「板凳與摩天輪」或是「叫爸爸媽媽會被罰錢」,都建立在謊言構成的基礎上。我實在很難認同,以謊言為基礎的論戰會對公共討論有任何助益。
最重要的是,民主的討論應該建立在彼此身為共同體的前提之上。舉例來說,反核者之所以反核,是認為正反雙方都有承受核災的風險;正方之所以擁核,是認為雙方都可能面對電力不足的問題。一個良善的公眾討論應該基於「讓共同體更好」,而不是「打倒對方」的信念來進行參與。每次的同志大遊行當中,有越來越多的異性戀現身相挺。這些異性戀者,包括我,並不是因為自己受到迫害而站出來。而是對我們來說,雖然不認識所有的同志朋友,但卻對彼此有著手足般的認同,認為我們同樣生活在台灣,所有人都同樣值得被「像個人一樣」來對待。但放在婚姻平權的案例當中,很顯然,護家盟根本不在乎自己傷害了誰,又傷害得有多深。所以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說要「淨化同性戀」,講出「如果我兒子是同性戀要把他毒死」這種純然惡意的話語,或在公開場合對不同意見者暴力相向──講得直接一點,他們根本就不認為同性戀者應該存在這個社會當中。
為什麼我花這麼多篇幅談「民主」,是因為民主從來就不只是一套程序,不只是選舉跟立法的步驟。他的前提是成員彼此對共同體的認同;他的目的是對人權的保障。為了避免國家對成員的不當對待,民主要求在權力行使的過程必須有人民的參與,避免不當的行政措施直接落在自己身上,以確保「最弱勢的成員也能受到最基本的人權保障」。不管是用「治療」或是其他的方法,護家盟這種要把同性戀者從社會中排除的看法,徹底侵犯了民主社會的底線。
這就是我認為政府有義務讓這次衝突盡快落幕的原因。如果蔡政府繼續放任護家盟恐嚇群眾,製造謊言,只是讓媒體有更多挑撥的空間,也對社會造成更多的傷害。對反方來說,他們或許已經發現,自己所使用的論述越具有攻擊性,舉出的案例越誇張,越是繪聲繪影的動員恐懼跟汙名,媒體就越喜歡報導,讓他們可以得到與論述高度完全不相稱的話語權。沒錯,社會需要更多的對話,但不是現在!這不是論述勝負的問題,而是每個人可接收的資訊有密度的上限。只要這個議題一直維持在衝突的高點,護家盟就會為了維持曝光度,放出越來越扭曲的說法。而他們每說一個謊,正方就得花十倍的力氣來闢謠。
蔡政府有義務盡快通過婚姻平權。不但是對自己的選舉承諾負責,也是盡快停止這些公開放送的激烈語言,讓社會止血療傷。我們得從激烈衝突的高點上退下來,而且不是用妥協的方式──只有讓歷史證明同性婚姻通過不會引發地震,不會天打雷劈,不會社會崩壞,然後我們才有辦法去做該做的工作:對那些恐懼的,疑惑的,有成見與誤會的人們,慢慢的溝通、教育與對話。婚姻平權只是性別平等在法律上的背書。如何讓對不同性別的尊重可以進入日常生活之中,才是真正的考驗。
蔡政府,我們的政府不該只是一台大型電腦,計算正反支持的比例;政治人物不該只會等待社會共識,而要有做出政治決定的承擔。但如果你真的想要風向,那我們就是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