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即將成為亞洲第一個開放同性婚姻的國家。然而,人數相對稀少,聲音卻大得不成比例的恐同團體「護家盟」又開始出現各種動作。他們反對同性婚姻的論述,往往讓人不知從何吐槽起。我這邊就只關注其中一點:兒童福祉。
先看看護家盟「同性婚姻對孩童的影響」一文的這段文字:
子女缺少兩性平衡之角色典範
研究顯示異性戀父母家庭的孩童,所表現的性別差異比同志家庭的孩童來得明顯。而且研究顯示女同志家庭的男孩,因缺乏男性角色模範,而比其他種類家庭(男同志家庭、單親家庭……)的男孩更少表現男子氣概,反而因耳濡目染而出現女性特質(Goldberg, Kashy, & Smith, 2012),這是同志家庭無法兼顧男女平衡結構的結果。
這是護家盟所指出同志婚姻對兒童的一項「負面影響」。然而,這真的是一個「負面影響」嗎?Goldberg等人的文章是 “Gender-Typed Play Behavior in Early Childhood: Adopted Children with Lesbian, Gay, and Heterosexual Parents”。稍微翻一下這篇文章,會發現確實在同志家庭會因為「缺乏性別角色模範」等因素,讓子女比較不會出現「性別差異」。對護家盟來說這當然是罪大惡極,是一種對兒童的傷害。
然而,真的如此嗎?Goldberg等人在文章裡面指出
雖然在1950年代,教養兒童使他們接受傳統性別角色被視為執得追求的目標,現今許多學者、家長、教育者都同意說,社會化以致謹守傳統性別角色,限制了男孩與女孩的發展。
講得更白一點,就是當我們設法讓「男生有男生的樣子」、「女生有女生的樣子」,其實就是限制兒童的選項、剝奪他們的未來。
這當中我們看到了什麼?這確實是護家盟所引用的研究,不是我拿其它研究社法推翻護家盟所引用的東西。但為什麼針對同樣的研究,護家盟會推論出這樣的結論?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護家盟其實不是真的在乎兒童福祉。如果他們對兒童福祉有一絲在乎的話,就不會把同性家庭的「優點」視為對兒童的「傷害」,再以此反對同性婚姻。
其次,我們更可以看到護家盟缺乏對性別研究的最基本常識。任何對這個領域稍有涉足的人,都會知道「傳統性別角色」其實就是「性別刻板印象」,對所以人,包括男人、女人等各種人,都會造成傷害。然而,「性別刻板印象」這種負面的東西,也正好是護家盟所擁護、倡導的。
就此而言,我們必須思考是否應該繼續讓護家盟宰制性別論述、影響性別政策、主導性別教育。護家盟所護的不是「家」,不是「兒童」,更不是「社會」。他們只是擁護一個建立在恐懼、仇恨上的傳統,為了傳統不惜傷害兒童以及整個社會。
(作者為澳洲國立大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