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監委尹祚芊、江綺雯對關閉台北聯合門診中心的批評意見,心中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我曾在公保時代,在聯合門診中心看診差不多有十年。當時,病人以現職及退休公務人員為主。需轉診的,即轉送各大醫院。因位於台大醫院旁邊,且交通方便,甚受中年以上公務員喜愛,持續就診率亦高。公保改健保後,因可就醫的醫院無設限,病人的逐漸流失難免。依報戴,目前,每月就診人次依有一萬五、六千。以此人數,欲維持原有的營運,確實困難。
我不贊成將門診中心裁撒,因為,
i轄區,尤其城中區,高齡居民的比率最高;
ii現有位置,交通方便,且近台大醫院,就醫、轉診皆方便。
iii. 一旦裁撒,以其精華位置,可能再度淪為被官、商勾結蠶食、鯨呑的下場。
蔡政府的長照計劃,若欲順利、有效推行,老人醫療政策,勢必成為成敗關鍵。城市老人就醫、轉診的就近、方便性及鄉村的居家照顧、轉診,應為考量重點。城市人口老化的趨勢,以台北市最明顯、嚴重。因此,䏈合門診中心不能輕易廢除,而應轉型,其理不辯自明。
高齡老人,不論其身、心狀況如何,對個人和一般家庭來講,都是沈重的負擔。尤其,在城市,老人,孤獨、沒尊嚴;子女,臘燭兩頭燒,喘不過氣。這是活生生的庶民家庭寫照,絕不會因任何亮麗口號而改變。因此,我建議,應將台北聯合門診中心,轉型為以門診為主的綜合性老人醫療、復健中心。縮小門診範圍,而成為以老人科、復健科及精神科為主的基層醫療模式。同時,將空出的更大、更廣大多層空間,規劃為復健、托老之用。
復健,是高齡化社會必然出現的醫療需求。台灣的中風人口居高不下。至少,仍有四、五十萬以上的病人,需要或多或少的長期復健治療。大醫院治療時間短,來回陪診、奔波,對病人和家屬,都是難以為繼的沈重負擔。托老,則是依精神科日間住院而延伸出的想法。讓城市的老人,有一個可以交談、休閒、活動和復健的空間,也減輕小家庭的沈重照顧負擔。這個概念,我在三十年前負責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工作時,曾提出應開始規劃,可惜當時老人比率未達8%,沒人在意。突破8%而成為老人社會後,我也曾數度提起,也沒人理會.直到最近,才有少數醫院逐漸正視這個問題。
尹委員出身國防醫學院護理系,曾長期擔任三總及榮總護理部主任及三總、陽明護研所教授。從馬市長時代開始,即與葉金川等人為其醫療、護理方面的重要智囊。可是,看看馬先生在醫療上,做出什麼貢獻?馬市長時代,創造一個四不像的聯合醫院怪獸;馬政府時代,創造出層出不窮的血汗醫院。就連她最熟悉的本行—護理,不是也隨她的步步高升,而節節沈淪?
我贊同她的提案報告,只是, 對其提出的時間點,實在不吐不快。當她可以阻擋馬政府關閉聯合門診中心時,為什麼不出聲?當她看著基層䕶理人員哀鴻遍野了八年,為什麼不出聲?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