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速列車》為台灣帶來一擊當頭棒喝,要能與南韓在各領域中平起平坐,台灣社會不僅需要真正的深入研究與理解南韓的成功之道,更要深入的自我批判與反省。
南韓電影《屍速列車》在台灣引發一陣轟動,一夕之間使得台灣民眾對南韓的電影技術與編劇感到萬分讚嘆,更激發了許多「為什麼台灣做不出來」的討論。其實當我們停下來思索《屍速列車》的成功,這部看似以活屍為主軸的電影,實則蘊含的是對整個現代社會的批判與人性的深刻反省,它並不意在成為一部好萊塢式的「爽片」,反而在精緻的特效中,以更為發人深省的方式述說人性,讓電影的特效只是輔佐實質反思的形式,讓看似平常的活屍電影走出了另一條深刻的道路。
南韓電影的成功之道正是在此,看過一些南韓電影的人或許可以理解,韓國電影追求深刻的編劇內容與導演流暢說故事的能力,這種底藴再加上南韓電影演員深厚的表演功力,已經為南韓電影打下了成功的基礎,同時,南韓電影也意識到自己該在什麼地方進行差異化,以及自身能夠做到什麼程度,換句話說,南韓電影產業對自我的認識是非常足夠的,他們意識到若一方面要做出差異,一方面又要足夠國際化的話,那自身可以做出什麼題材,正如泰國電影在理解自身文化的前提下發展了充滿神秘的鬼片題材,而在國際上大放異彩;韓國人也是如此,不要只想要與好萊屋做特效競爭,而是除了特效之外,能做出什麼….這一切都是不斷的努力與自我認識下才能做到的成就,如今《屍速列車》的成功正是這一切的縮影,是許多成功與自我反思下的成果,在這樣的理解下,去問「台灣為什麼做不出《屍速列車》?」,似乎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在理解南韓電影產業的成功基礎之下,或許是台灣社會重新反省自身對南韓演藝界所抱持的刻板印象的時候了,這幾年,南韓無論在戲劇還是在娛樂領域,都創下極好的成績,連帶著南韓的化妝品、服飾、電器等產業也在一整波南韓文化的侵略下獲得全世界的青睞,但大家對南韓演藝產業抱持的是什麼樣的觀點?-「錢」跟「政府」。
這些年來,不止綜藝界不斷以為自己輸給南韓綜藝只是因為沒有錢,台灣社會也長久以來覺得韓流、韓星都是錢砸出來的,都是靠政府力量強硬打造出來的產業,但卻不願意正視,單純有錢、有政府,並不足以讓南韓演藝產業能達到如今的規模與程度,重點在於南韓的「制度」與「自由競爭」,例如,要在演藝界出道,靠的是不斷地訓練、競爭與練習生制度,單單長相並不足以保證一個演藝人員的出道;靠著不斷嘗試與自由的競爭市場,淘汰反應不佳的綜藝與戲劇,從中提升與磨練出更好的綜藝人員與編劇等等,南韓靠著各種競爭制度的設計,篩選出能力充分的人才,一旦人才能力的基礎打好了,再加上大量的資源以及政府的力量,試問如此一來南韓演藝產業能不強嗎?
雖然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是殘酷的,但這種競爭制度若能發揮正常的作用,將能夠在各領域中將精英選拔出來,比起靠關係、靠臉蛋卻不靠能力,這種條件下被選出的人才通常能力都更為出類拔萃。但在台灣,我們有試圖建立這種制度嗎?我們有正視自由競爭的好處嗎?還是只想靠抄襲、炒短線的方式建立演藝產業?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在人才篩選的方面勝過韓國,單有金錢、有政府又有什麼用?中國也很有錢、政府很有力,但中國演藝界卻仍然發展不如南韓,甚至還必須抄襲、購買南韓綜藝版權,在這個例子下,我們還要以為南韓的成功只是因為「錢」跟「政府」嗎?
除了人才之外,另一方面,台灣電影有沒有自我認識、自我批判的使命感?雖然近年國片相對興盛,但觀察國片市場,大多仍停留在小人物的喜劇與愛情等小品劇情,儘管這種類型的電影同樣是有價值的嘗試,但台灣電影所一直缺乏的,卻是更深刻的思想與表達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正是在於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社會以及自己生長的土地與歷史。例如,台灣常見的小人物的喜劇與愛情的現代劇不是只有台灣做得出來,全世界都做得出來,但其他國家卻能做得更加深刻動人,台灣與外國的差異在哪裡?我們要做的產業是什麼?我們的文化是什麼?我們如何把台灣獨特的文化脈絡與普世能懂的題材結合?如何在國際上做出有意義的差異?這些問題似乎都缺乏足夠的反省。
另外,台灣電影的保守性格也使得深刻的人性反省與社會批判無法真正的呈現在電影編劇中,相對歐美日韓將自身國家社會遭遇的各種事件在電影中深刻的表達與反思,台灣電影的社會批判相對薄弱許多,儘管社會批判並不保證有深刻的思想,但不敢或回避透過戲劇傳達與思索社會批判,正是會導致整個編劇內容只偏向個人情感的反芻,而未能夠在整個各方各面的看到一個人與人相互結合的社會,會對於事件有什麼樣的反應與連結。
《屍速列車》的成功引發了台灣社會對電影產業的反省與討論,但也暴露出來台灣社會對南韓影視產業的無知,在許多大眾媒體與公眾人物的誤導下,台灣社會將南韓在各領域的成功都視為是金錢與政府所堆砌出來的,但卻未曾深入思考南韓在人才、制度與思想上的成功之道,台灣社會也未曾自我反省與檢視自身在實質的能力上有沒有能與南韓相競爭之處,《屍速列車》為台灣帶來一擊當頭棒喝,告訴我們放下對南韓的刻板印象,不要再沈溺在亞洲四小龍這種陳舊的虛榮之下,要能與南韓在各領域中平起平坐,台灣社會不僅需要真正的深入研究與理解南韓的成功之道,更要深入的自我批判與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