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 獨立評論 . 多元觀點 . 公共書寫 . 世代翻轉

  • Home
  • English
  • 評論
  • 民意
  • 時事
  • 生活
  • 國際
  • 歷史
  • 世代
  • 轉載
  • 投稿須知

[轉] 論匈奴突厥蒙古的關係 (中)

  • 時事
  • 歷史

成吉思汗時代是不存在蒙古民族的,成吉思汗本人是個突厥人,成吉思汗從來也不知道有個民族叫蒙古民族,因為蒙古民族形成是他死後的事,那個時代蒙古民族還沒誕生。

先 有成吉思汗統一北亞草原突厥各部,建立蒙古國,蒙古國民開始自稱蒙古人,時間久了在共同的蒙古人認同下,才逐步誕生發展固定下來了蒙古文明(含服飾文字宗教)等蒙古民族才誕生,這個先後順序要知道。成吉思汗西征,滅南宋的所謂蒙古人,準確定義是:蒙古國的人,而不是蒙古民族,因為那個時代蒙古國剛誕生,蒙 古民族尚在形成初期,還沒有擺脫突厥別部概念。所以元帝國時代從中亞大量引進自己的伊斯蘭化的突厥親戚色目人來華一起統治中國人。

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中 國史書一直混淆蒙古人和突厥人的關係,真實的史實是:蒙古是突厥人的一支,屬於留守突厥人,突厥語和蒙古語在突厥西遷時才出現分裂,所以今天蒙古語的底層 單詞比如牛羊馬這類的突厥時代就有的詞彙跟土耳其語一樣。帖木兒和成吉思汗時代突厥西遷不久,蒙古也剛剛脫離突厥別部概念,所以蒙古人只要西遷後皈依了伊 斯蘭教,就演變成新的西遷突厥人。

蒙古人不是成吉思汗時代就一夜間從天上掉下來的,蒙古人自古就生活在蒙古高原,他們古代屬於北匈奴 人的 一支,屬於同屬北匈奴的突厥人,曾跟另外一個突厥部族土庫曼人一起生活並結成聯盟,中世紀突厥本部和土庫曼人西遷後,一 部分突厥人留守了下來,成為後世的蒙古人。突厥西遷並非中國人所謂的被唐朝擊敗,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中突厥人的一支沙陀人還曾建立過後晉,後唐,後漢,北 漢 等幾個政權,突厥留守部族由多個部族組成,1162年留守突厥的蒙兀兒部裡誕生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統一了突厥西遷後分裂的北亞草原(當時蒙古人未誕 生,所以還沒蒙古草原稱北亞草原或突厥草原),統一了北亞草原後,成吉思汗以蒙兀兒的名字命名新的統一帝國為蒙古,蒙古帝國建立後,北亞 草原各留守突厥人都以蒙古為這個統一的民族名字,蒙古民族從此誕生,蒙古人就是留守突厥人,蒙古民族誕生前從北亞草原西遷的所有人都叫突厥人,蒙古民族誕 生後西遷的蒙古人再伊斯蘭化後演變成新的西遷突厥人,會很自然的融入當地老突厥人中去。

突厥帝國建國前,突厥人(含蒙古人祖先)就叫 匈奴 人,屬於北匈奴人,古代遊牧民族和現在的俄羅斯一樣沒有人種概念,講同一種語言居住在各地的人們,在不同時代都以自己的政權名字自稱是什麼人,突厥人和蒙 古人就是這麼誕生的,先有突厥帝國和蒙古帝國,後有突厥民族和蒙古民族,這個先後關係對農耕固定文化的漢人理解起來很困難,不論匈奴人,突厥人還是建國初 期的蒙古人他們是一個語言群體,他們間一脈相承的關係並沒有割裂,不是中國人眼中的所謂“北方草原經常你來我往的更換民族”。

突厥屬 於北 匈奴人,突厥帝國建立後才誕生了突厥民族,蒙古屬於突厥,蒙古帝國建立後,才誕生了蒙古民族。打個中國人能理解的比喻:秦國屬於周朝人,秦人本是周 朝西北地區的居民,秦人建立秦國後,秦民族才誕生,而劉邦屬於秦朝中原人,劉邦建立漢朝後,漢民族誕生,不論周人,秦人,漢人都是一脈相承的同一群體,漢 人與匈奴/突厥/蒙古體系的區別是:漢人是農耕民族,自古定居在一塊地方輕易不遷移。而匈奴/突厥/蒙古體系民族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經常是本部遷移游 牧走了,強大的別部成為了新本部。

突厥蒙兀兒部大部分隨突厥本部西遷中亞,定居在河中地區東南部並且伊斯蘭化,就是蒙古爾斯坦地區,一部分蒙兀部留在了突厥草原(當時蒙古民族沒形成了,不叫蒙古草原),成吉思汗就是這部分的人。

帖木兒就是蒙古爾斯坦的伊斯蘭化突厥人,他祖先西遷前有與成吉思汗的祖先是親戚。

蒙古西征的地區,其實多是自己的同胞,西遷突厥人的地區,蒙古西征到多瑙河時,當地還居住著幾個西遷的突厥小部族,這些人日後演變成波黑人的祖先。

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是一個國家的不同朝代,相當於中國的秦、漢、宋、明的傳承概念。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也是很多異族建立的政權,道理跟匈奴、突厥、回紇、蒙古是一個國家的不同朝代一樣。中國歷史上各朝代都是由不同民族建立,秦是戎狄;漢是楚南蠻;唐是鮮卑。至於遼金元清,根本就是純粹的外族國家了。

中國人一直強調中國的歷史統一性,而重點強調其他民族的不完整性,試圖給人一種錯覺:中國一直是一個統一體,而蒙古你來我往,主人經常更疊。而真實的史實是:蒙古也是本部遷移,別部當了新本部,人家也沒換主人,也是完整統一體的歷史進程。

而中國將其他民族的定義縮到無限小,把所謂“中華民族”的偽定義擴到無限大。現在中國官方把“中華民族”的大帽子往別人身上一扣,搞得很多民族都很鬱悶。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有56個成員組成,而這56個民族包括蒙古族、俄羅斯族、哈薩克族、滿洲族、朝鮮族。那麼以此類推,既然中國境內的蒙古族、俄羅斯族、哈薩克族、滿洲族、朝鮮族都是中華民族,那麼俄羅斯的俄羅斯人和蒙古人、蒙古國的蒙古人、哈薩克斯 坦的哈薩克人,這些人與我國的俄羅斯族、蒙古族、哈薩克族等都是同一個民族,所以按“中華民族”的可笑邏輯:全世界的俄羅斯人、蒙古人、哈薩克人、滿洲人 和朝鮮人全部都是“中華民族”?

歷史上,中國經常被這些北方外國人滅了半壁江山甚至滅國,如果這些外國人是“少數民族”的話,歷史上那麼多南遷漢人都成阻礙祖國統一和抗拒民族融合的罪人了,楊家將、岳飛、文天祥也都成阻礙祖國統一和抗拒民族融合的罪人了。

因 為中國很多少當代少數民族都跟匈奴/突厥有關係,外加現在突厥和蒙古民族主體都在境外,而且都有自己的母國,所以中國歷史書必須把匈奴/突厥和當代中國的 很多民族割裂掉,千方百計的把匈奴/突厥納入所謂的“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現代已經消失掉了。把匈奴/突厥打造成古代民族就跟當代很多少數民族沒有關係 了, 那些少民自然就成了所謂“中華民族“的幾十朵花了。

 

作者/ 哈孫

Share this:

  • Facebook
  • Twitter
  • Email
  • More
  • Tumblr
  • Pocket
  • Pinterest
  • LinkedIn

Related

2016-08-08 新公民議會

Post navigation

在地化的國軍歷史新論述-左營軍區故事館的啟發 → ← [轉] 論匈奴突厥蒙古的關係 (上)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台灣在川普2.0時代的機會之窗

美國總統川普自從今年1月再次上任以來,他的激進施政作為,無論是發動全面關稅戰,或是調停俄烏戰爭的手法,都給美國在二戰以來建構的全球政經體系帶來難以預期的巨大衝擊。越來越多盟邦開始思考,如果美國不再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我們需要一個替代性的自由世界國際秩序。歐盟在第一時間站出來,想要填補美國留下的權力真空,這也是台灣在川普2.0時代稍縱即逝的機會之窗。   台灣在這個時間點,需要提出的國際政治主張,爭取美國、日本、歐盟等民主陣營的支持,藉以建構有利於台灣的自由世界國際秩序。日本的作法值得台灣效法,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當初提出印太戰略,也就是倡議「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進而影響美國政府開始採用「印太地區」的說法,取代原本的「亞太地區」。因此,日本是印太戰略的早期倡議者,隨後被美國納入外交政策,對於以往總是被動響應美國政策的日本來說,這是歷史上罕見的一次角色互換。   台灣提出自己的國際政治主張,有三個思考方向:第一,善用台灣的地緣政治優勢。對於全球的民主陣營而言,台灣位於東亞第一島鏈的核心位置。早在韓戰時期,麥克阿瑟就指出台灣是「不沉的航空母艦」,不可輕易落入敵對國家之手。根據華府智庫的報告,2022年約2.45兆美元的商品貨物通過台灣海峽運輸,約佔全球海上交通的20%。因此,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為了現實利益,皆派出軍艦穿越台灣海峽,以確認台灣海峽作為國際水域的航行自由。   第二,善用台灣的產業優勢。近年的「矽盾」論述,讓歐美各國開始注意到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角色。隨著川普2.0時代,台積電將投資1,000億美元在美國建廠,台灣需要借力使力升級為「矽盾2.0」,也就是擴大融入國際生產網絡,增加台灣與美日歐等民主國家的經濟相互依存度,實質提高台灣的國際影響力。   第三,善用台灣處置敵情威脅的經驗,這一點可說是尚未被重視的國際優勢。由於我們在地緣政治的位置,直接面臨以商圍政、文化統戰、滲透情蒐、認知作戰、灰色地帶衝突等複合式的龐大壓力,而且在第一線隨時出現新型態的敵情威脅。台灣長期累積豐富的即時處置經驗,我們需要彙整這些know-how與國際盟友分享,這也將是台灣對於國際社會的一大貢獻。台灣可運用彈性的務實外交手段,包括學術外交、智庫外交、國會外交等多重行動路線,主動向國際友人共享情報,突破原有的外交困境。     進一步而言,可發展為「石頭湯」戰略,意即台灣處於不被主流國際社會外交承認的弱勢地位,但是透過主動與其他國家的分享合作,一起創造出豐盛成果。台灣提出國際政治主張的說服力,一大原因是台灣被國際媒體多次點名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透過主動的情報共享,以唇亡齒寒之感,吸引其他民主國家投入資源,共同增強防衛實力。 作者:尚智

台灣的祖廟迷思:泉州廟宇來台遶境是統戰還是交流?

台灣民間有豐富、熱情的民間信仰,每逢農曆三月媽祖生,可見萬巷無人、全台轟動之勝景,尤其近三十年來隨著兩岸開放,台灣民間信仰對中國祖廟的情結如同國族迷思一樣,與兩岸政治剪不斷、理還亂。綜觀台灣多數廟宇的主神,因傳自對岸祖廟香火,故來台後仍定期有謁祖活動,以增加台灣分靈廟宇靈力,然而,隨著近現代戰爭頻繁、兩岸分治,阻絕兩岸進香路線。                就以媽祖進香為例,為何多數媽祖廟選擇進香北港朝天宮,當然說法不一。目前,台灣北中南跨縣市遶境活動,可追溯日治時期面臨外來政權殖民,精神上為抗拒殖民政權,台灣人轉而熱衷宗教活動,形成我者與他者區分,此是台灣從文化到身份認同獨立性的起源。加上戰後不久迎來長期戒嚴,祖廟進香更不可能,反而形成獨立宗教圈,如白沙屯媽祖改向朝天宮進香。然,到1980年代兩岸解禁,許多廟宇赴「久違的祖廟」進香,甚至大量捐獻來修建許多被文革摧毀的廟宇,如今,這條兩岸唯一饒富歷史意義的情感紐帶,隨著統戰介入,染成赤紅,是政治紅、不是宗教紅。     就此次泉州廟宇來台與白沙屯會香,網路上因台灣人群政治分裂嚴重竟也分化兩種聲音,一者是執政當局深知統戰融入灰色地帶,無所不入試圖形成「台灣文化皆源自中國,故台灣當如兒子孝順父母般,回歸懷抱」故必須防;另一面即在野黨,尤其極端反綠者,竟言政府打壓宗教與言論自由,豈不知自由的底線是防止民主秩序毀敗?一旦有潛在危機,必然是在容許與限制中尋求均衡,而非訴諸情感或隱藏黨政般全然反對。                 會香一事,除了陸委會當審慎考量外,特別對宗教統戰部分,仍須以宗教對宗教。首先,先了解統戰涵義,統戰行之有年,是統一戰線的簡稱,是中共對世界及台灣,企圖串連各階級族群人士,以認同紅色政權為基礎,實則達成上下從屬關係,而非達成階級解放。故統戰始終如果變形蟲一般仍隨機應變、滲透各界,故從法律到執行面必須防。其次,最重要者仍是精神上的防備,由於以法律防範,往往引來民眾不滿,遂成他黨攻訐口實,故以宗教統戰為例,我們必須透過宣島及建立地方文史工作,建立人民新觀念。一者,中國歷經十年文革,官方又號稱無神論,許人民信仰馬列主義,廟宇不過是黨控制的延長,故對岸各祖廟在建築上已失古意,也許在破四舊的諸神浩劫中,神明們都逃來台灣了吧!            是故,台灣無須在信仰上自卑,或受特定政黨煽動,仍將對岸祖廟視作如同政治意義的朝貢對象,實則台灣媽祖信仰不遜於湄洲媽祖。首先,媽祖埋骨之地為金門,如今留有遺蹤;其次,新竹媽祖廟神像保有疑似媽祖本身頭髮,再來是台灣各大廟宇如鹿港天后宮、朝天宮等仍有大量湄洲祖廟古神像、信物等。最甚者,還是國民信仰氛圍,從憲法保護宗教自由到民間熱情參與宗教事務,出錢出力遂成為台灣文化獨特部分,若依舊深陷在祖國異夢之中,試問面對一個動輒百萬人流動的宗教信仰,若不幸統一難道不會被無情打壓嗎?因此,我國媽祖信仰,無論實體、精神或信徒參與,以從湄洲轉移台灣,台灣成為天后祭祀圈「新聖地」、「新祖廟」,所以不要再被政治力影響單純的信仰,才是宗教自由的真諦。 作者 / 劍藏鋒

「反綠共」?

「反綠共」當然是指反對「綠色共產黨」,所以共產黨也可因顏色而分,有綠色共產黨、藍色共產黨、紅色共產黨、和白色共產黨 。 創造「反綠共」這個名詞的中國國民黨,開始非常得意,百年大黨仍然像年輕人一樣,春秋正盛,創造力豐沛,可以巧立名目,非尋常人所能及 。 不幸很快的,許多台灣百姓開始懷疑,照道理:你們若是「反綠共」,你們反不反「紅共」(紅色共產黨)?是不是你們只想反「綠共」,不反「紅共」?這就會令台灣人民一頭霧水,到底為甚麼呢 ?總要說出個道理來吧 ? 是不是因為「中國國民黨」名稱有中土之名,「中國共產黨」也有中國之姓,因此不能反也不敢反。兩者本是炎黃之後,又是同根,名正而言順,相看兩不願。再怎麼樣,也要「床頭吵,床尾和」!偏偏殺千刀的「民進黨」不願自稱是「中國民進黨」! 中國國民黨願意說出這番大道理,許多台灣百姓會反問:你們國民黨可以這樣說,只夠說明中國國民黨為甚麽「反綠」,怎麼會是「反綠共」:何況,民進黨又沒有像中國國民黨的中山先生說他的「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 共產主義是和民進黨的意識形態,八竿子打不著! 好像民進黨從來沒有人在傳播「馬克斯主義」,所以沒有黨的大人會說要「不忘初衷」。民進黨不管對蔣介石有多少強烈批判,有一點許多黨人倒是說的不乾不脆:蔣介石是「反共」,因反共而「保台」,至少因此台灣人躲過當「紅衛兵」「紅小兵」、和「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的惡運。 是不是中國國民黨天縱英才,深謀遠慮,了解台灣人民有深而闊、根深底固的「反共」DNA,所以要把萬惡的「共產主義」,以泰山壓頂之勢,扣在民進黨頭上,指鹿為馬,把白布搓揉,染到烏黑:民進黨不只是綠的,而且是共產黨,—— 他們就是「綠共」,綠色共產黨,令他們在泰山壓擠之下,翻身不得! 悲慘的中國國民黨想害人,卻不知道如何下手,才能取信於台灣人民?他們只會千言萬語把把民進黨抹成「綠共」,是不會有太多台灣人相信。國民黨病急亂投醫,只得再耍出另一惡招,為台把民進黨的頭頭抹黑成「希特勒」,卻不知「希特勒」是歷史上最惡毒反共的政治人物。 所以國民黨思想混亂,自打嘴吧:一方面要說人家的黨是「共產黨」,另一方面又說人家黨的領導人是和共產黨不共戴天的「希特勒」:國民黨是不是前進一步,後退兩步?闢腿闢大到前進不得,只得匍匐而行,且看他們會橫行到幾時 ? 前一陣子,國民黨朱主席最愛談「中華民國史觀」。他的史觀大概會為通達民國史的知人先進所晒,義不達也 !這就是國民黨最大的問題:他們不敢面對民國史的最大災禍是來自中山先生的「聯俄容共」,從此民國歷史轉入「集權化」、「秘密組織」、「穿起制服」和「思想統制」。紅軍、赤黨那一套都學上了。 你我可以理解,中山先生為何變成人家的「革命先行者」。國民黨黨員在起立站好,默念國父遺囑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會不會深思到底是甚麼「革命」?誰才是真正的「同志 」? 今日的國民黨人有這樣的人才,能作這樣的歷史反思,智慮、知行有如中山先生級的人物,有能力作對孫中山「容共聯俄」作批判 ?要重新建立國民黨新的理念,才會知道「中華民國史網」要怎麼寫 ? 還是要像「退將」起立站好,聆聽別人家領袖的訓誨,覺昨日之非、今日之是:原來「中國共產主義」才是中國人從「同治中興」以來一直在尋找的寶貝 :中國共產主義理當是民國史的結局,中國歷史向前演化的結束,我們要中國國民黨幹甚麼?The End ! 作者: 李隱

台灣要正視印巴衝突的教訓

自2025年5月6日爆發的印巴衝突,直到目前為止,雙方緊張情勢仍未緩和,而國際社會也在積極調停當中。 這次衝突肇因於2025年4月22日,巴基斯坦支持的極端組織恐攻喀什米爾,造成二十八名平民喪生,引起印度強烈反應,在中止印度河水源供給及外交關係之後,隨即對巴基斯坦境內的極端組織據點進行空襲。 稍後,巴基斯坦聲稱擊落包括三架最新式「飆風」在內的五架印度戰機,而印度方面強烈否認,雙方在空戰結束之後,仍不斷向對方發動網路攻擊和自殺無人機空襲。 在這場衝突中,有三個值得台灣重視之處,特別是事關未來台海衝突的可能發展。 首先是在衝突中的印巴超視距空戰,巴基斯坦得到中國電戰支援,給予印度空軍不小的損失,目前公認印度空軍至少損失一架「飆風」式戰機,所突顯的中國電戰能力是不容輕視的威脅,立委陳冠廷就指出,這次印巴衝突不只是區域衝突,更是中國與西方武器對抗的檢驗,對台灣安全具有重要啟示。 其二為印巴雙方在輿論戰的交鋒,在衝突前後,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刻意釋放對己方有利的資訊,如巴基斯坦聲稱擊落包括三架「飆風」在內的五架印度戰機,而印度方面則強烈否認,此外,雙方都積極透過接受國際媒體採訪、召開國際記者會,爭取國際輿論的支持,並且刻意塑造己方才是衝突勝利者的形象。同樣的情況放在台海,台灣能否比照印度和巴基斯坦直接面向國際輿論、甚至爭取國際輿論,考驗著台灣軍方、外交部和執政者的公關技巧甚至外語應對能力。 其三是這場印巴衝擊是否會影響到印度在東南亞、南海甚至東亞的參與,使得印度不得不將注意力轉回到巴基斯坦,減少中國擴張的阻力,是值得觀察的後續發展。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衝突對於台灣而言並非事不關己的遙遠衝突,這場衝突所給予台灣的警惕如中國電戰能力的威脅、如何打國際輿論戰、印度是否會把注意力轉回到巴基斯坦,都可能影響到未來台海局勢,因此台灣必須持續觀察印巴衝突的發展,作好未雨綢繆的準備。 作者:洄瀾客

Recent Posts

台灣的祖廟迷思:泉州廟宇來台遶境是統戰還是交流?

台灣的祖廟迷思:泉州廟宇來台遶境是統戰還是交流?

台灣民間有豐富、熱情的民間信仰,每逢農曆三月媽祖生,可見萬巷無人、全台轟動之勝景,尤其近三十年來隨著兩岸開放,台灣民間信仰對中國祖廟的情結如同國族迷思一樣,與兩岸政治剪不斷、理還亂。綜觀台灣多數廟宇的主神,因傳自對岸祖廟香火,故來台後仍定期有謁祖活動,以增加台灣分靈廟宇靈力,然而,隨著近現代戰爭頻繁、兩岸分治,阻絕兩岸進香路線。               [...]

More Info
台灣在川普2.0時代的機會之窗

台灣在川普2.0時代的機會之窗

美國總統川普自從今年1月再次上任以來,他的激進施政作為,無論是發動全面關稅戰,或是調停俄烏戰爭的手法,都給美國在二戰以來建構的全球政經體系帶來難以預期的巨大衝擊。越來越多盟邦開始思考,如果美國不再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我們需要一個替代性的自由世界國際秩序。歐盟在第一時間站出來,想要填補美國留下的權力真空,這也是台灣在川普2.0時代稍縱即逝的機會之窗。 [...]

More Info
「反綠共」?

「反綠共」?

「反綠共」當然是指反對「綠色共產黨」,所以共產黨也可因顏色而分,有綠色共產黨、藍色共產黨、紅色共產黨、和白色共產黨 。 創造「反綠共」這個名詞的中國國民黨,開始非常得意,百年大黨仍然像年輕人一樣,春秋正盛,創造力豐沛,可以巧立名目,非尋常人所能及 。 [...]

More Info
台灣要正視印巴衝突的教訓

台灣要正視印巴衝突的教訓

自2025年5月6日爆發的印巴衝突,直到目前為止,雙方緊張情勢仍未緩和,而國際社會也在積極調停當中。 這次衝突肇因於2025年4月22日,巴基斯坦支持的極端組織恐攻喀什米爾,造成二十八名平民喪生,引起印度強烈反應,在中止印度河水源供給及外交關係之後,隨即對巴基斯坦境內的極端組織據點進行空襲。 [...]

More Info

搜尋

精選文章

川習會的中美矛盾是戰略,不是貿易!

2017-04-08 韓非

八仙樂園爆炸案:缺乏常識造成的災難

2015-06-28 異想

彰化縣民輪替後的哀與愁

2016-03-06 許家瑋

新文明病: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似正在增加

2015-04-13 楊庸一

訂閱本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新文章並接收新通知。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