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需要的,不是空泛的「全民」政府,而是一個「適任」的政府。
每次政權更替,新的政府總是提出「全民政府」的口號,也強調全民和解和公平、正義。只是,事實呢?
扁政府的「全民政府」,一上台,第一時間即拜訪中國國民黨大老、財團,處處牽就舊有勢力結構。換來的,卻是中國國民黨對重要議案的全面杯葛,也讓台灣空轉了八年。
馬政府的「全民政府」,一上台,第一件事是扁的立即境管及對舊部會首長的長期司法纏訟。除了主權流失外,在經濟惡化之際,獨厚特定財團,並逆勢操作油、電雙漲,加薪軍、公、教人員。讓一般升斗小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和弱勢者,不斷沈淪。
十六年的慘痛經驗,只印証了所謂「全民政府」,事實上,只是一種口水所造成的錯覺。因為,他們有意、無意扭曲了「全民」的意思,也扭曲了「政府」的意義。扁政府,徒勞無功;馬政府,每下愈況。尤其,馬政府讓人困惑的虛幻美夢和荒腔走板的執行力,除了少數人獲利外,國家已滿目瘡痍。
「全民」,含括了多様性的不同族群、階層,也包含了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和衝突。「政府」,除了對外保護主權獨立和抵禦外侮的天職外,如何在多樣性的社會中,透過資源分配的正義,讓弱勢者得以受到最基本的照顧,才是「政府」該堅持的立場。
首先,新政府必須放棄「全民政府」的偏執,而往「適任政府」的方向前進。
「適任」(competence),代表能收集、䆺視現有主、客觀條件,針對其利、弊,做綜合性的判斷,然後,據此訂立改善計畫,並付諸實施。在其實施過程中,適任與否,在某個程度上,自然會顯現。
只要主、客觀條件的掌握和改善計畫的利、弊評估愈正確,推行時所遭遇的困難,就愈容易克服。反之,則風波不斷,甚至,窒礙難行。忽視客觀或主觀壓過客觀的逆勢強行,一般很難獲得正向的成果。忽視客觀的明顯例子是,在經濟陷入困境時,馬政府的油、電雙漲和公教人員的逆勢加薪,使經濟雪上加霜,公教人員尊嚴受損;主觀壓過客觀的例子則是,快速傾中和ECFA等的黑箱作業,引發了太陽花學運,也導致中國國民黨的兵敗如山倒。
新政府上台已二個月。雖然,林內閣拼盡全力,希望做好該有的角色,只是,面對斷壁殘坦、積弊深重,新部會間的團隊運作仍待磨合,前途之艱辛,可想而知。台鐡爆炸和尼伯特颱風案的處理,已初步展現出政府的適任性。國營企業罷工、勞動工時、休假案等,則尚待接受進一步考驗。至於,未來的司法改革、年金改革,更是成敗的關鍵,輕忽不得。
多年前,當成本、績效開始風行時,我曾在以管理出名的某巨型大機構親身經歷一個笑話。某一單位為了節省成本,將所有水龍頭的出水量變小。因為水費明顯下降,績效卓著而獲得鼓勵。可是,另一單位卻駡聲連連,因為水量過少,讓他們必須加派人力,以人工清除未能沖下的排洩物,績效惡化而被檢討。經過一段時間的紛擾後,將洗手水龍頭的出水量微增,沖馬桶的出水量稍加大後,不費一兵一卒,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機構也增加了合理的利益。改革,並不在某單一單位績效的暫時好、壞,而在於機構的整體利益/福祉是否真正因而提升。類似的笑話,相信亦曾出現在某些政府政策的擬定和施行上。
任何改革,必然遭遇抗阻且帶來反撲。尤其,馬政府有意、無意設下框架和留下了一堆爛攤子。外有中國的威嚇,內有中國國民黨幾近全面性的抗拒,新政府所需面對的困難,勢必層出不窮。除了主、客觀條件不斷在變動外,在資料的取得、分析、判斷上,亦必須能跟緊變化,使政策的製定、推動,不致因違反民意而滋生不必要的困擾。尤其,團隊作戰,將成為常態。應興應革,部會間事前、事中、事後的相互溝通、恊調、配合和檢討,缺一不可。
只有透過結構性的思考改變和更緊密的團隊合作,新政府的改革前景,才可能出現曙光。切莫再度陷入「全民」、「面面俱到」或「全身而退」的虛幻迷思中。改革,必有得、失。重要的是,整體的得,必須大於失,且能守住最起碼的公義。
人民需要的,不是空泛的「全民」政府,而是一個「適任」的政府。希望,新政府能堅持原則,過關斬將,以打開困局;全力以赴,勇敢迎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