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問GDP之外,我們也該問「甚麼階級獲得的GDP」、「這個GDP會不會留在台灣社會中,進行再投資」。
全球正處於多事之秋。近東的戰火,歐洲的恐怖攻擊,英國脫歐公投一個接一個出現,原本以為不該發生的通通發生了,歷史好像沒有終結,反而往未知的方向邁進。在太平洋,近年最重要的國際協議之一,跨太平洋貿易夥伴協定(簡稱TPP)去年十月五日在亞特蘭大完成第一輪談判。現在只要等各國國會批准(甚至不用全部批准),就可以開始運作。
TPP是歐巴馬政府任內力推的經貿戰略,但現在眼下看起來似乎起了不少變數。美國的總統候選人,包括共和黨的Donald Trump 與在民主黨初選落敗的Bernard Sanders 都因為不同的理由,發言反對這個協定。甚至連被認為較有可能當選的Hillary Clinton對此都不敢把話說太滿,她先是在與Bernard Sanders的辯論中反對TPP[i],後來又比較謹慎的表示[ii],在結果明朗化之前,她不會為這個協定背書。
跟美國的遲疑相比,太平洋的另一側又是不同的樣態。日本政府積極參與TPP協商,看起來目前也取得了可以接受的成果,在農業防線上面尚不算是全面潰敗。而台灣,跟其他議題比起來,目前為止並沒有太多關於TPP的討論。在這裡我想要介紹日本在2010年左右,在對TPP一片讚賞聲中的異音,中野剛志的作品 「TPP亡國論」,希望開啟對此更多的討論。
1971 年出生的中野剛志是日本的政治思想史學者。遊走於產官學之間,曾任職於京都大學、特許廳(專利局)、通產省,也曾出差到民間企業去擔任顧問。大力推動日本的高科技產業發展。論文” Theorizing economic nationalism”(論經濟民族主義)曾在2003年獲頒英國民族學會的論文獎。著作包括「國力論--經濟民族主義的譜系」、「TPP亡國論」等書。目前唯一翻譯成中文的作品就是本文要介紹的「TPP亡國論」。
作者如何理解TPP與世界局勢
打了這麼落落長一段前言,「TPP亡國論」其實是本小書。但在不到兩百頁的規模當中,作者循序漸進從TPP本身開始講述,逐一反駁贊成派的所有主張,接著盱衡世界經貿局勢的發展,再又反過來把TPP放在世界體系的架構下重新檢視。
作者前半部花很多力氣反駁贊成TPP的各種主張。作者指出,因為日本當局是「先射箭再畫靶」,先有了要加入TPP的結論,在反過來寫劇本說服國民,因此出現了各種荒腔走板,甚至自相矛盾的說法,比如說一方面宣稱不加入TPP就是拒絕開放,就是大亞洲主義,但另一方面又說要加入TPP來攫取亞洲的市場,作者批評,「這種說法比較像大亞洲主義吧!」
在理清戰場之後,作者重新用全球經貿秩序的視角,來看TPP在當前世界體系當中的位置。作者盤點了從二十世紀末到2008年左右的全球化進程。第一期從 1980年到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為止,第二期則在那之後一直發展到雷曼兄弟戳破美國房市泡沫為止,共兩期的全球化。概略來說,在第二期全球化期間, 世界經濟主要的成長動能來自美國的消費。但是美國的消費來自超額借貸,在2008年房市泡沫破裂之後就無法繼續支撐。到此為止的全球經貿體系,區分成不對稱的產品消費國跟產品供給國,分別呈現收支的赤字(出超)與黑字(入超)。在雷曼風暴後,美國也體認到這樣的模式不能繼續下去,因此歐巴馬政府試圖「讓美國的輸出倍增」,扭轉美國長期的入超情勢。而TPP就是為了讓美國輸出增加的重要戰術之一。
在WTO已經存在超過十年的今天,其會員國都逐年調降各項關稅。因此TPP的談判並不是以關稅為重點(它本來就很低了),反而是以各種非關稅的貿易障礙為標的。套句孫窮理在這篇報導[iii]裡面的說法:「這早就不是攻城戰,而是城門大開之後的巷戰。」
美國要平衡自身輸出不足的困局,根據作者的說法,中國、印度的內需品項又與美國不同。因此擁有1.2億人口的內需大國,日本,就成了很好的輸出目標。作者認為,日本的「過度出超」不應該靠TPP輸入低價的美國農產品來解決,那反而會導致更嚴重的通貨緊縮,使得景氣無法復甦。相反的,應該讓政府用公共投資帶動景氣,擴大內需之後,解決根本的通貨進縮問題,也才能讓日本成為更健康的產品消費國,平衡原本過度超出超的問題。TPP的針對性如此強烈,再加上美日兩國在TPP的參與國當中,GDP的總和超過90%以上。作者認為,TPP根本就是「衝著日本而來的」。
TPP與日本的歷史
作者書中保持冷靜自持的語調,有條有理的對支持派的論點一一回擊。但在書的後半,從第四章「質疑以輸出為導向的經濟」、第五章「缺乏戰略思考的日本」到最後一章「期待真正的開國」,作者將焦點慢慢從TPP轉移到日本自身,進行更精神上的討論。
在日本的歷史上,曾經有過兩次的開國。第一次是在幕府末期,佩里「黑船來航」事件之後,日本被迫開放通商,得一直等到日俄戰爭之後才取回各項自主權。第二次是戰後麥克阿瑟直接坐鎮日本--甚至干預到天皇與憲法的層次!這樣的歷史,搭配日本時任首相菅直人於2010年10月,在橫濱回合的APEC上宣言的「橫濱就是1858年開港的港口。現在,加入TPP,日本將要再次開國了!」兩相比較之下,不難看出日本人複雜的心情。
作者為了反駁這個對歷史的誤解,在這裡討論福澤諭吉,明治時代的思想啟蒙者與精神導師,希望能夠重新定義「開國」。作者指出,明治維新的過程,並不是從鎖國到開國,而是從消極避戰,到積極的「攘夷」,也就是與世界各國積極對抗。不論在明治維新前後,開國與鎖國都是被考慮的選項,真正的差別只在於福澤諭吉所謂 「一身獨立,而後一國獨立」,呼籲日本人堅強起來,「粉身碎骨,就要把日本建立成獨立的近代國家」。
「難矣哉,維持一國之獨立!」作者引述福澤諭吉在「開鎖論」這篇小論文當中的言語,如此說道。對應到作者在前章所提的,日本政府對中國的經濟戰略束手無策;對俄國在北方領土引起的糾紛不做表示;在TPP的討論中,幾乎把商貿的主動權拱手讓人;再到日本人自己一直很抗拒去談論國防,拒絕討論「自己的國家要自己守護」,而持續依賴美國的軍事支援……種種的例子顯示了作者對日本從1858年以來,無法獨立自主的憂心。作者說,真正的開國,是要向福澤諭吉所說,有著守護自己的力量與意志。果然在冷靜的文字底下,還是有澎湃的熱情吧。
那台灣呢?
作者在台灣版的版序已經明言,本書所討論的日本的各種狀態,不一定能適用於台灣。我在此也沒有能力跟篇幅針對台灣是否應參與TPP做更多的分析。但作者在全書中看待國際貿易與國家經濟的視角,卻值得我們思考。
第二期的全球化最大的特徵就是金融資本的自由流動,並形成所謂的新自由主義,要求政府退場,讓企業與資本自由競爭。與之對立的往往是左派的馬克斯經濟學, 控訴新自由主義中國家退場所造成的社會崩潰。中野剛志在這裡暗示了第三條可能的思考路徑,也就是作者自身所擅長的「民族經濟學」。作者在另外一本著作「國力論」當中,有詳細探討經濟民族主義的兩大源頭。簡單來說,經濟民族主義強調,市場不是單純的交易場所,它著床在社會與歷史當中。而新自由主義底下對金融資本的去管制化,使得市場與社會脫鉤,形成作者所謂「國民不在」的經濟模式。
回到台灣,這種盲目追求GDP的成長,不也是許多人所詬病的嗎?除了問GDP之外,我們也該問「甚麼階級獲得的GDP」、「這個GDP會不會留在台灣社會中,進行再投資」,兩個問題分屬馬克思經濟學與經濟民族主義思考的範疇。歐盟財經官僚剝奪各國的民主內涵,美國華爾街的貪婪讓下層勞動者看不到希望,台灣與中國經貿上過從甚密,最終導致太陽花世代的怒吼,英國脫歐、美國川普的崛起。這些事件各自的背景或許都不慎相同,但都已經提醒我們,如果一個經濟體系只在乎帳面上的數字,忽略橫向的國族問題與縱向的階級問題,他必然無法長久與社會相合,終將招致人心的反撲。而TPP作為另外一個,侵蝕民主的全球化進程,真的讓人不住要提問:它能走得順利嗎?
[i] “Hillary Clinton flip-flops on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Politifact新聞網Oct. 8th 2015 http://goo.gl/aaiXGg)
[ii] Hillary Clinton says she didn’t endorse the TPP trade deal until it was actually negotiated (Politifact新聞網Feb. 5th 2016 http://goo.gl/X7cnvW )
[iii] 守不住米防線,不要談TPP(焦點事件 2015/10/18 孫窮理報導http://www.eventsinfocus.org/news/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