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早已是台商非常熟悉的市場,新南向政策可從非經貿財層面強化與東協地區雙邊良性互動,著重我國環太平洋戰略位置,採取彈性靈活多元經貿政策,鞏固自主經濟關係,並上可善用台灣新住民二代的人力、語言及跨文化優勢,與東協經濟體合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
蔡英文政府喊出「新南向政策」,一方面減少台灣經濟因台商西進而承受中國的政治負擔,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情勢大好的東南亞市場取得先機。部分人士批評蔡英文政府新南向政策,只是李登輝政府南進政策的新瓶舊酒,但筆者認為這瓶老酒越陳越香,東南亞及印度等新興市場早已如火如荼地發展,新南向政策確實有利可圖,但要避免再次走入南進政策時期,以小中華窺視東南亞地區的天朝心態,否則台灣在東南亞依然寸步難行,只會引來當地政治菁英及民眾的反感,導致排華和反台的勞資對立情緒加溫。
台灣在新政府上台後重視東協地區的經貿能量,希冀經由企業的海外投資布局,進而經略東協及南亞市場,再運用東協的出口商機,突破關稅壁壘,進取東協、印度及歐美市場,與世界各地建立強固的經濟關係。
李登輝政府推動「南進政策」與蔡英文政府倡議「新南向政策」進行時空背景之比較,發現南進政策之下主要是防止國內資金投資中國大陸市場,而新南向政策同樣有針對中國大陸市場避險之政治用意,但更重視AEC在亞太地區展現國際經貿能量日益顯著而強化雙邊貿易關係。探討東協地區主要外國直接投資(FDI)比較,包含台灣、美國、日本、韓國、中國等,早已在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緬甸、越南、柬埔寨等國建立產業供應鏈,韓國廠商和台灣廠商在東南亞市場佈局早已展開激烈的較勁。
是以,東協早已是台商非常熟悉的市場,新南向政策可從非經貿財層面強化與東協地區雙邊良性互動,著重我國環太平洋戰略位置,採取彈性靈活多元經貿政策,鞏固自主經濟關係,並上可善用台灣新住民二代的人力、語言及跨文化優勢,與東協經濟體合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
南洋一詞彙乃明、清時期對東南亞帶的稱呼,是中原為中心的概念,隱含我者與他者之別,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東南亞地區政治情勢複雜,當地人在意識型態上有反華的情緒,漢族和客家勢力曾建立過一系列的政權。
近年來北京當局喊出一帶一路中的「海上絲綢之路」,帶有天朝再度朝貢之姿,大舉擴展在東協地區的基礎建設、經貿投資、政治槓桿,其實引來東南亞地區的反感。是以,筆者認為新南向政策絕對不能走海上絲綢之路的思維,台灣應當大力提倡融入東南亞地區文化的概念,並設法走出大中華經濟圈的框架和侷限。